云霞育儿网

科学的牺牲品:伽利略与日心说的悲剧

1633年,物理学家伽利略因提出“日心说,被迫跪在宗教成员面前,为了保命,他只能低头承认“地球不转”。 1633年6月22日,罗马宗教法庭。白发苍苍的伽利略,一位已近七旬的老人,被带到法庭上。他穿着深色长袍,膝盖微微颤抖。随后,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物理学家缓缓跪下,用嘶哑的声音念出早已准备好的认罪词:"我,伽利略·伽利莱,放弃我曾持有的错误信念,即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且不动,而地球不是中心且会运动..." 这一幕被后人不断重复讲述,成为科学与宗教对立的经典象征。据说,在他低头认罪后,伽利略站起身来,悄声嘟囔了一句:"然而它确实在转动"(Eppur si muove)。这句话虽然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证明他真的说过,却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科学精神不屈不挠的代表。 回到一年前,1632年,一本名为《哥白尼与托勒密两大体系的对话》的书在佛罗伦萨出版。这本书采用对话形式,通过三个虚构人物的讨论,生动地对比了日心说和地心说的优劣。其中萨尔维亚蒂代表伽利略本人,机智而博学;萨格雷多是一位开明的威尼斯贵族,代表中立但倾向于接受新学说的人;而辛普利西奥则是守旧的亚里士多德学派代表,常常在辩论中处于下风。 这本对话体小说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更是一部科普文学的杰作。它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幽默风趣的对话,将复杂的天文学理论转化为普通人也能理解的内容。正如一位当时的读者评价:"伽利略先生用我们的语言讲述了天上的事,让人读起来如同阅读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 然而,正是这本书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一场风暴。在17世纪的欧洲,日心说在学者精英圈子里已经有相当市场,甚至在神学院里,教授们也被允许作为"假说"来讲授它。但伽利略的《对话》让这一理论走出了象牙塔,传到了普通民众手中,进而撕开了知识精英和大众认知之间的鸿沟。 许多只接受过单一宗教教育的普通信徒无法接受这种挑战传统宇宙观的新理论。他们怒不可遏,要求教会严惩这位"异端"。大批保守派人士开始向教皇施压,指责伽利略不仅挑战了《圣经》的权威,还公然违抗了教会在1616年对日心说的禁令。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伽利略受审前的十年。1623年,罗马教廷迎来了新一任教皇——乌尔班八世,原名马菲奥·巴贝里尼。这位新教皇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守旧者,恰恰相反,他是个狂热的科学爱好者,更是伽利略的挚友和崇拜者。 巴贝里尼曾多次拜访伽利略,两人常常彻夜长谈天文学和数学问题。在他当选教皇后不久,便特意招待伽利略到罗马做客,为他举办了六次盛大的晚宴,并赠送了丰厚的礼物。在一次私下交谈中,新教皇甚至鼓励伽利略写一本关于行星运动的书:"只要你把它还当做一个假说,你就能获得我的祝福。" 就是这样一位对科学持开明态度的教皇,却在《对话》出版半年后突然翻脸,要求对伽利略进行审判。这其中的转变令许多历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事实上,伽利略的《对话》在撰写过程中曾送到教皇那里审阅,并获得了首肯。但问题在于,伽利略在书中不仅将日心说作为一种假说进行讨论,还通过种种论证将其呈现为确凿无疑的事实。更为严重的是,他把教皇本人的观点放在了书中地心说辩护者辛普利西奥的口中——而辛普利西奥在对话中总是显得愚蠢可笑,这无疑是对教皇权威的一种隐晦挑衅。 与此同时,欧洲正处于三十年战争的动荡时期,教会的权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对话》的广泛传播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暴。大批保守派神职人员和普通信徒纷纷上书,要求教皇惩处这位"危险的异端分子"。 教皇乌尔班八世陷入了两难境地——保护老友还是维护教会权威?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不得不选择了后者。然而,从审判的实际过程来看,教皇似乎仍在尽力保护伽利略。 当伽利略被传唤到罗马受审时,他并未像传说中那样被投入黑暗潮湿的地牢。相反,在教皇的暗示下,枢机主教聂哥里尼将自己豪华的别墅让出,供伽利略居住。别墅内有精美的花园、舒适的卧室,还配备了聂哥里尼最信任的仆从为他服务。这位"囚犯"每天可以在花园中散步,享用丰盛的餐食,甚至继续他的科学研究。 审判结束后,伽利略被判"终身监禁",但这"监狱"却是他在佛罗伦萨的家。教廷还特意安排了他的一位学生担任当地主教,名义上是监视,实际上却是保护和照顾这位老人。在这种"监禁"条件下,伽利略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完成了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并于1642年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