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的国民大众,打心眼里是瞧不起中国,并对中国具有心理优势的。 说到这个我不禁想起我们自己平时口中的“阿三”,这个词几乎代表了印度所有人,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说“阿三”而不是“阿嫂”呢?难道印度没有女人吗?还是这只是我们习惯性的标签? 其实这背后有很多文化的隔阂,戴旭曾经说过,去了一趟印度,除了没有看到希望,其他的什么都看到了。 换句话说,印度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既充满了活力,也满是困境和挑战,印度人对我们,中国的心态很微妙,虽然地理相近,但心理距离却很远。 我们常常把“印度”当成一个笑谈,觉得那是遥远的“别人家”的事,甚至有点嘲笑的意味,打趣他们,称他们为“三哥”,但却从未深入了解过他们真正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不禁让我想起印巴冲突的历史,事情处理得不像我们预想的那么简单,丧事和喜事接连不断,也恰恰验证了戴旭的观点:如果我们过于重视某些事情,反而容易犯错。 印度是一个充满着历史矛盾和复杂情感的国家,我们以为一味的无视,甚至以轻蔑的态度去对待,能轻松解决一切,然而现实却常常教会我们:过于自信,反而可能错失很多机会和认识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目前对待印度心态的缩影,其实无论外界如何定义“阿三”,我们的对话与态度也在反映一种我们与印度之间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