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

1949年,梁思成找到中央提议:“不如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可就在中央考虑之时,苏联专家却急匆匆地找上门来,大叫:“不可以!”   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中央领导讲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北京建筑设计院,那便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容纳万人的大会堂。   建筑学家梁思成得知此事之后,便找到了中央领导积极献策。   “我看不如就把人民大会堂建在五棵松附近吧。”   梁思成致力于保护中国古建筑,他的方案是考虑到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开展。   日军侵华时期曾经在五棵松建立过新区,后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他们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规划。   相比之下,五棵松附近比老城区要更繁华,将这里作为行政中心,各方面的设施条件也要更好。   梁思成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然而就在正式决定之前,苏联的专家们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为什么不把人民大会堂建立在天安门附近呢?”   在苏联专家看来,虽然新城区更为气派,但是天安门更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就像是苏联的莫斯科红场,这里显然更合适。   更何况将北京天安门作为政治中心也能节省更多资源,避免了大量的浪费。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建设工作上有赖苏联专家的帮助,于是他们的建议也变得十分重要。   经过大家会议商定,众人一致采用了苏联专家的意见,人民大会堂就建在天安门附近。   当时天安门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人民纪念碑和故宫等一众标志性建筑让它有了更加特殊的地位,也为这个曾经在历史上闪耀过光彩的广场赋予了新的意义。   然而,大致方向确定了之后,剩下的工作仍然十分繁重。   人民大会堂要求能够容纳上万的人口,这样大的建筑建在天安门广场中有些不妥,会破坏北京的中轴线。   于是大家只能集思广益,向北京建筑设计院内部发出征稿,听一听大家的想法。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北京副市长将全国的优秀建筑学家都召集到了北京参与这次工程。   最终人民大会堂的选址确定在中轴线的两侧,和另一座建筑遥遥相望,这样也保持了对称的要求。   为了完成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建筑学家一起动手动脑,很快就设计出了初稿,并且进行了修改。   整个建筑可以说是一边设计,一边完成,令人感到头疼的是,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建成一座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的建筑实在是有些紧张。   不过好在大家的热情将时间的局限性很好的弥补了,人民大会堂的成功建造可以说是工程委员会所有人努力的成果。   它汇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建筑设计师和建筑学家的想法,多个方案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后来恢弘大气的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