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女士,请问你姓刘吗?” 刘禄曾看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洋面孔,看了好久还是没能想起来对方是谁,于是十分疑惑地问道:“先生,您认识我吗?” “您忘了,26年前,我们经常见过面的,在朝鲜战场上......”还没能美国男子说完,刘禄曾就激动站了起来,随后两人喜极而泣,像多年没能见面的老友一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两人相距千里之外,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他们之间究竟经历过哪些事情,能让两人如此激动呢? 在1950年左右,刘禄曾当时是一名优秀的英文翻译工作者。因为家境优渥,父亲在某家银行工作,所以她从小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接受了先进的知识,之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吴大学的法学院。 在那里,除了攻读自己的主修专业法律之外,她还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经常帮助校方翻译一些英文类的书籍,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翻译人才。 当时国内的时局还比较动乱,有着一腔热血,想要报效祖国的刘禄曾,告诉家里人说想要参军,但是家里人觉得她一个女孩子家家的,不舍得让她冒险,只想她能平平安安就好,最终还是拗不过她的坚持。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她就报名跟随大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在俘虏管理团收容所工作。 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前线的坑道里,对着对面的美军进行劝告和喊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告他们放下武器,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不要做战争的牺牲品。 尤其在上甘岭战役中,面对美军猛烈的军火进攻,坑道的周围响起了一阵阵机枪扫射的声音,还时不时会有炸弹在身边爆炸,但即便是枪林弹雨,刘禄曾也不曾退缩,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她作为坑道唯一一名女战士,常常把生死置身事外,只为了尽最大努力促成双方停火。 而在战地后方,一些在战场上被俘虏的美军,在我方收容所也受到了优待,刘禄曾经常为了照顾这些俘虏的情绪,和他们用英语谈心,为他们讲解美国名著,播放美国歌曲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等等,让他们明白了战争的残酷,也更加期待和平。 其中一位名叫詹姆斯·柏特纳的战俘,就在刘禄曾的感化下意识到了美国的侵略行为是多么残酷,他无法再接受自己成为战争的帮凶,于是决定改过自新。 之后的柏特纳经过交换战俘后顺利回到了美国,开了一家小餐馆。 到了1979年,刘禄曾作为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到美国进行访问出差,恰好在他的餐馆就餐,这位华人面孔就引起了柏特纳的主意,经过一番仔细辨认后,确定她就是那个感化他的异国好友。 于是这才发生了开头的一幕,多年未见的两人,紧紧拥抱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