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某智库称:“既然中国可以拒绝进口美国大豆作为反击手段,韩国也可以不买中国的大白菜”。 若韩方真的停止进口,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全能够消化这部分产量,不会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影响,反观韩国,情况就紧张多了。 近日,韩国一家智库别出心裁地提议,以大白菜为“筹码”实施反制,不再从中国进口,妄图让中国体验被反制之感,此般想法着实令人咋舌。 这个想法听着挺解气,逻辑上似乎想模仿中国对美国大豆的动作,搞个对等报复。 但他们似乎忘了,这盘围绕着餐桌的棋,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完全不对等的较量。这根本不是什么地缘政治的妙招,而是一次结构性现实与政治幻想的迎头对撞。 我们先来看看这所谓的“筹码”到底有多大分量。在韩国,每年白菜消费量高达两百万吨,其中竟有二十万吨需依赖进口。 如此庞大的进口量,在其白菜总消耗量中占据着一定比例,反映出该国白菜供应的部分缺口。而这些进口货里,99%都来自中国。另一边呢?中国一年能产超过一亿吨大白菜。 稍作估算便一目了然,韩国的需求规模极为有限,与中国总产量相较,不过是沧海一粟,确切而言,仅占0.17%。这点波动对中国来说,就像大象身上落了只苍蝇,国内市场随便卖卖,或者加工成饲料、腌菜,分分钟就消化了。 可对韩国来说,这就是命根子。中国的种植成本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加上冷链物流又快又方便,从山东种出来送到首尔,效率极高。甚至中国的菜农已经把基地开到了湖南、湖北,用气候差保证一年四季都能供货。说白了,这个天平从头到尾就是歪的,不买,对中国只是挠痒痒,对自己却是釜底抽薪。 那么问题来了,韩国怎么就这么依赖中国白菜?这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它自己躲不开的结构性困境。 韩国就那么点大,能种地的面积还不到六分之一。城市化一路狂奔,首尔周边的农地价格十年涨了三倍,谁还愿意去种利润微薄的大白菜?大家当然都跑去种那些高附加值的作物了。 更为棘手的是,田间已不见劳作身影。往昔热闹忙碌的田地,如今冷冷清清,无人耕种的景象,着实令人忧心不已。韩国农业人口里,65岁以上的老人占了整整四成,年轻人都跑光了。而且他们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如中国,想搞大规模种植,效率根本上不来。 今年夏天,极端天气更是火上浇油。超过40度的高温加连续暴雨,直接让本土白菜减产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这一击,如利刃划开表象,将对外依赖这一沉疴旧疾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往昔种种掩饰皆成虚妄,问题纤毫毕现,可谓彻彻底底。所以你看,这不是贸易问题,而是自己国内农业的根本性短板。 把老百姓餐桌上的东西当成政治赌注,后果会是什么样?一场混乱直接上演。 禁令的风声刚起,韩国七成的泡菜加工厂就因为没原料直接停工。连锁反应很快传导到社会末端,连学校食堂的泡菜供应都成了问题。 老百姓的抱怨声铺天盖地,“白菜比猪肉还贵”成了街头巷尾最真实的写照。一棵白菜价格飙到79块人民币,市场彻底失控。政府见势头不妙,马上转变态度做出让步,一边紧急从中国进口白菜以解燃眉之急,一边还将原本 27% 的关税直接调整为零。 最讽刺的是什么?嘴上喊着抵制,身体却很诚实。韩国企业背地里不仅没停,反而悄悄加大了从中国的订单。今年上半年,进口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高达 34%。 更有甚者做得毫无底线,他们把从中国运来的白菜进行简单加工后,换上 “韩国国产” 的标签,就这么毫无顾忌地拿去卖给消费者。 这场闹剧,没伤到对手分毫,反而让自己社会动荡,政府公信力受损。看看人家真正的贸易博弈,比如中国会针对韩华海洋这类企业的关键产业链动手,精准打击,绝不会拿老百姓的饭碗开玩笑。 说到底,这场“白菜牌”的误判,就是把命脉当成了筹码。真正的国家底气,不是叫嚣“我有能力切断你的供应”,而是拥有那种“我不怕你切断供应”的强大韧性。 与其在错误的道路上瞎折腾,不如老老实实回头看看,怎么解决自己国内农业的那些老大难问题吧。毕竟,民众的餐桌永远是国家利益的底线,而不是可以随便挥霍的政治表演道具。 信息来源:观威海——韩国可能再次爆发白菜危机

放狼
就两三辆大卡车的买量,呵呵,棒子的自信是我们学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