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日,美国开始对进口公交巴士加收百分之十的税,这话说是保护本国产业,可真正挨打的是比亚迪在加州兰卡斯特的工厂,那地方2020年就开张了,雇了一千多人,去年还拿了工会的奖,车全是本地造的,零件也多半从附近买,可因为技术来自中国,就被当成了进口货。 于加州大地之上,上千名美国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组装着一辆电动巴士。他们专注投入,手中的动作娴熟而连贯,为电动巴士的成型添砖加瓦。 然而,自今年11月1日起,这辆于本地生产的巴士,竟需面临一项高达10%的“进口”关税,这看似有悖常理的情况着实令人费解。这个听起来自相矛盾的局面,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摆上了桌面:“美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到底由谁说了算? 这可不是什么凭空出现的工厂。自2020年起,它就在兰卡斯特市扎下了根,成为北美最大的纯电动大巴制造厂。建厂之初,当地失业率飙升至25%。这座工厂宛如及时雨降临,带来生机与希望,让逾千个本地家庭拥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告别失业困境,重归安稳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地,平均每21户人家里,就有一户的生计和这家工厂紧密相连。 它不仅提供了工作,还完全遵守了本地的规则。工厂采购的零部件超过六成来自美国本土,组装工序百分百在美国完成,完全符合《购买美国货法案》的苛刻要求。去年,它还因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拿到了工会颁发的奖项。 从任何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本土产业贡献者。 那问题出在哪?答案竟是一种无形的“血统论”。这项关税政策,选择性地忽略了工人的汗水和工厂对社区的贡献,唯一抓住不放的,是巴士的核心技术与设计图纸源自中国。 这把用于评判的标尺,丈量的不过是图纸上的细微线条,绝非工人那饱经劳作、创造奇迹的双手。它不该以刻板的标准,无视劳动者的艰辛付出。它直接否定了整个本土生产链的价值。 市场可不这么看。全美30多个州的公共交通系统都在使用这款巴士,它在美国电动大巴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消费者和地方政府用真金白银投了票,但政策制定者似乎并不在乎。 令人更为困惑不解的是,此项政策竟存在双重标准。这一现象着实违背常理,让人不禁对政策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产生质疑。 它精准“狙击”环保的电动巴士,却对污染环境的传统柴油巴士格外宽宥,这般区别对待令人费解,而传统柴油巴士并不在加税范围之中。这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的保护本土产业,到底保护的是什么? 莫非此举乃是出于扶持本土品牌考量?这般揣度,虽尚无定论,却也引人深思背后是否藏有推动本土品牌发展之深意。现实中,美国本土电动巴士制造商Proterra发展惨淡。 去年一整年,其仅售出82台巴士,经营难以为继,随后便无奈申请破产。纵观美国公交系统,每年约有4000辆巴士亟待更新换代。然而,本土的生产能力着实有限,远远无法满足这一庞大的更新需求,产能缺口凸显。 连锁反应已经开始了。缅因州毅然取消了20辆电动巴士的订单,这一举动似涟漪般扩散。就连芝加哥、洛杉矶等繁华大都市,亦开始审慎地重新评估电动巴士的采购计划。 有人悲观地预测,这一举动将让美国的公共交通电动化进程倒退整整五年,像加州这样原本有望提前实现环保目标的地方,现在也充满了变数。 到头来,为“美国制造”这道狭隘而模糊的门槛付出代价的,究竟是谁? 是兰卡斯特工厂里那些勤恳工作的美国工人,他们的未来突然变得不确定。是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普通民众,他们可能要面对公交票价上涨或是线路被削减的窘境。 这更是美国身为投资热土所具备的信誉。它象征着一种承诺与保障,吸引着全球资本汇聚,在国际投资领域,这份信誉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这种“过河拆桥”式的做法,无疑会让那些打算来美国投资建厂的外国企业心生寒意。 最终,那堵保护主义的高墙,可能并不能扶持起一个有竞争力的本土产业,反而可能让它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更加固步自封。 信源:美汽车关税引本土市场持续波动 环球时报 2025年10月20日 10:10 作者:杨舒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