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氢弹威力确实上不封顶。但是核武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扔不到对方头上去,那跟没有核武器没区别。 在核武器刚问世那会儿,人们对它的敬畏几乎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当量。大家伙似乎都觉得,数字越大,声音就越响,威慑力也就越强。 这种思维,在当年可以说是主流。比如苏联搞出来的“沙皇炸弹”,弄出了五千万吨的恐怖当量,把蘑菇云直接顶到了几十公里外的高空。 美国人也不甘示弱,在马绍尔群岛的“布拉沃”试验,本来估计六百万吨,结果一下子飙到了一千五百万吨。巨大的火球在海面上炸开,放射性尘埃像雪花一样飘散,把一百多公里外的一艘日本渔船都给害惨了。 乍听着实骇人。氢弹以轻核聚变为本,从理论层面而言,只要燃料充足,其威力便无上限可言,着实令人心生敬畏。可问题来了,造出这么个大家伙,然后呢?它更像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器材,而不是一件能随时掏出来用的兵器。如果这玩意只能在自家试验场引爆,那它除了能吓唬自己,还有多大意义? 很快,大家就想通了,“能炸”和“能打到别人头上”完全是两码事。一个不能确保投送到位的核武器,在战略层面就约等于零,顶多算个仓库里的摆设。 中国早期的探索就把这个问题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弹一星”,核心就是要同时拥有“弹”和能把它射出去的“枪”。 最初采用轰炸机空投的方式,然而轰炸机飞行速度迟缓,在现代防空网络严密监控下,极易成为“瓮中之鳖”,被精准捕捉。 更要命的是,投送环节充满了意想不到的风险。有一次,飞行员杨国祥驾驶着挂载实弹的飞机,结果到了地方发现炸弹扔不下去。 就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零件,在温差变化下发生了变形。这可真是天大的玩笑,耗费无数心血造出的国之重器,差一点就因为这个小故障回不了家。 这惊险的一幕恰恰说明,从拥有核弹到形成有效的核威慑,中间隔着一条由无数技术细节铺成的鸿沟。轰炸机不靠谱,那就得发展洲际导弹;陆基导弹容易被盯上,那就得把核武器藏进神出鬼没的核潜艇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位一体”。 当下这盘棋局,局势益发错综复杂。各方博弈暗藏玄机,每一步落子皆似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人愈发难以窥其全貌、判其走向。当年的难题是如何“打过去”,而今天的难题是,就算你打过去了,人家能不能“拦下来”? 现代军事强国都建立起了层层叠叠的导弹防御系统,比如“萨德”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搞那种“一发入魂”的超大当量单弹头的思路就显得有点憨了。 因为你的目标太明显,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人家集中全部力量就能把你这个篮子给打碎。 故而,矛与盾的激烈较量再度升级。这一场攻防的博弈,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双方剑拔弩张,新一轮的激烈对抗正汹涌而来。 为了穿透对方的防御网,攻击方想出了各种花招。比如搞分导式多弹头,一个导弹出去,天女散花一样撒出去好几个真假难辨的弹头,让防御系统手忙脚乱。 而最尖端的玩法,就是高超音速导弹。这东西根本不按套路出牌,飞行轨迹飘忽不定,现有雷达很难锁定,连科学家都头疼,说没法用现有公式算准它到底想往哪飞。 到这一步,核威慑的门槛已经彻底变了。大家比的不再是谁的“拳头”更重,而是看谁的攻击体系生存能力更强、突防概率更高、打击更精准。 说白了,一个能百分之百突破防御、精准命中目标的“小当量”体系,其威慑力远远超过一个傻大黑粗、但随时可能被半路拦截的“超级当量”。毕竟,打不中的拳头,再重也没用。 信息来源:搜狐网《全球仅生产了 2 枚!爆炸威力比原子弹大 3000 多倍,美国至今忌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