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们赶紧食指放在嘴前,示意肖老师小点声,不要被听到。“肖老师,他是北大的学生,条件不错,没入职呢,今天来是面试。” 央视大楼的走廊,总有年轻人怀揣梦想来敲门。1997年,一个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推开那扇门,他的身影瘦小黝黑,裹在借来的西装里。面试官肖晓琳瞥一眼,办公室里顿时炸锅,她脱口而出那句直白的评价,同事们手忙脚乱堵嘴,生怕传出去。这事儿听起来像笑话,可它藏着多少求职青年的心酸与坚持?一个“猴子”标签,差点盖过真才实学,故事怎么翻篇? 1997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正值毕业季,同学们忙着找工作。撒贝宁是法律系的高材生,主攻刑法和民法,辩论赛上总能把对手说得哑口无言。学校老师看中他的口才和专业底子,推荐他去央视应聘主持岗位。那时候央视正筹备《今日说法》栏目,需要懂法的人上镜普法,帮老百姓解惑。撒贝宁接了任务,觉得这活儿对路,能把书本知识变成家家户户的常识。 他家境一般,父母在部队工作,从小就知道自食其力。北大几年,吃不胖的身材让他看起来总像个没长开的毛头小子,皮肤晒得黑亮黑亮的。简历上写得清清楚楚:模拟法庭经历、案例分析笔记,一看就是下过功夫。可外在条件就差了点,买不起正装,只能借室友的西装。那套衣服大了一号,穿上后空荡荡的,勉强算正式。老师叮嘱他,精神点去,代表学校争口气。撒贝宁点点头,背起借来的公文包,挤公交赶往东三环。 央视大楼进门,就觉得气势不凡。工作人员来来往往,空气里一股子严肃劲儿。撒贝宁拿着纸条找房间,电梯上下,脚步声在走廊回荡。他站定在等候区,低头翻简历,脑子里过着可能的问题。办公室门开了,肖晓琳走出来。她是栏目骨干,经验老道,一眼扫到门外那位年轻人。撒贝宁瘦削的身板,黝黑的肤色,加上那身不合身的西装,活脱脱像从野外钻出来的。肖晓琳心里一咯噔,赶紧退回屋里,关上门问同事:“外面那是谁弄来的?看着跟猴子似的。” 这话一出口,屋里几位同事乐了,但马上收住。有人赶紧摆手,示意她声音小点,别让门外那位听见。办公室空气一下子紧绷起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个同事压低嗓子解释:“肖老师,您可别这么说。他是北大推荐的,法学院刚毕业,条件挺好,还没正式入职,今天专程来面试主持。”另一个同事从桌上拿起撒贝宁的简历,递过去:“您瞧瞧,这专业背景对口,笔记写得条理清楚。外表是小事儿,关键看本事。” 肖晓琳接过简历,翻开几页。上面打印着基本信息,手写部分是普法案例的剖析,逻辑严密,例子接地气。她点点头,把文件搁回桌:“行,这底子扎实。北大出来的,不会差劲。我们节目缺的就是这种懂法的年轻人。”同事们松了口气,话题转到选拔标准上。央视用人,向来重能力不重包装,这原则在普法栏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肖晓琳合上简历,起身准备流程:“那就让他进。外在可以练,内功得真。” 面试安排在小型演播厅。撒贝宁被领进去,坐下面对摄像机。灯光亮起,喇叭里传来考题。第一道是评论社会热点案件,从法律角度切入。撒贝宁清清嗓子,开讲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分析当事人责任,条理分明。第二道模拟普法短剧,主题消费者权益。他站起走动,边说边列举维权步骤,声音稳当,节奏感强。幕后,肖晓琳和同事通过监视器看全程。题目一道接一道,撒贝宁对答如流,应变自如。专业知识准,表达通俗易懂,正合栏目需求。 几轮下来,考官们交换意见。肖晓琳直言:“这小伙子行。外表不亮眼,但能力过硬。央视要的就是能把法说进老百姓心里的。”撒贝宁就这样过了关,很快入职《今日说法》。他和张绍刚搭档上阵,节目一播,收视率蹭蹭上涨。那些年,电视机前多少家庭边看边议论,学着怎么用法律护身。撒贝宁的解说不花哨,就事论事,帮人避坑防骗。 回过头,这事儿也反映了时代变迁。1997年,央视招聘靠老师推荐和简历把关,现在网络时代,机会更多,但竞争也烈。撒贝宁后来主持《非诚勿扰》《见字如面》,一路走来,始终扎根普法一线。节目影响几代人,推动全社会尊法守法。它告诉我们,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国家越来越重视法治建设,媒体平台就是阵地。青年们多学多练,就能站上更大舞台,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