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潍坊一名55岁的精神病患者,徒手盖起了一座“七层小楼”,他看着自己的“杰作”手舞足蹈,认为这样弟弟回来就可以娶媳妇了...... 在山东乡野,一座歪斜土楼矗立多年,主人坚信它是七层高厦,只为等一个远去的弟弟归来成家。承诺如山,却被意外打断,这份等待究竟藏着多少乡土深情? 山东潍坊临朐县胡家岭村,地处丘陵,土地靠天吃饭。1961年,胡光州出生在那儿,正赶上农村集体生产热火朝天的时候。家里穷,父母拉扯三个儿子,全指望几亩薄田。胡光州是老大,从小帮着干农活,挣工分养家。兄弟仨感情好,平日里互相照应,村里人说那是典型的乡下兄弟情。 日子本就紧巴巴,二十多岁那年,胡光州在地里劳作多了,落下一场高烧。县医院查出脑膜炎,治好后留了精神问题,神志不清,时常重复些旧事。家里雪上加霜,父母愁坏了,邻居们凑份子帮衬点医药费。小弟弟看在眼里,收拾行李去外头打工,说要挣钱回来盖新房,让全家住得敞亮。胡光州听着,点点头,没多言语。 小弟弟一走,几年没音信。村里忽然传来消息,他在外地出车祸没了。胡光州不信,总觉得弟弟还在闯荡,随时带钱回家。从那起,他开始留意村外材料,天天转悠捡石头砖头,堆在自家院角。村人劝过,他摇头,继续攒。日子一天天过,材料越堆越多,他认定得建起楼来,好让弟弟娶媳妇安家。 2016年,胡光州55岁了,决定动工。村东头空地,他先挖地基,用捡来的石头码墙。木料少,就拆旧门窗凑合。泥土和水拌匀,一层一层往上垒。没有工具,全靠双手,三年工夫,三层土楼就这么立起来了。高不高,村里人一眼看清,可在他眼里,这就是七层大厦。建成那天,他站在楼前,双手叉腰,身体晃动,嘴里念叨着弟弟能回来了。 村里人议论开了,有人说这是痴心,有人说这是真情。消息传出,外地游客来瞧热闹,围着土楼问东问西。胡光州坐在边上,慢慢讲起兄弟旧事,总提那句盖楼娶媳妇的话。村委会见状,帮着加固了地基,修了条小路,避免出事。土楼渐渐成了景点,带动村里果园发展,乡亲们增了收入。 这份事,在农村基层挺常见的。兄弟情深,互帮互助,本就是我们乡风的根基。胡光州虽有病在身,却用实际行动守着承诺,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和担当。国家这些年推乡村振兴,乡村面貌大变,这样的故事正说明,群众的纯真情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回想那段集体生产年代,村村户户齐心协力,胡光州一家也从中受益。病后虽难,他没拖累集体,反倒自食其力,捡材料建楼的过程,就是对生活的坚持。弟弟的意外,让这份等待更显沉重,可也让村里人更团结。游客来时,大家讲起这事,总说这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小家小事里见大义。 土楼虽简陋,三层而已,却承载了太多。胡光州的话语朴实:楼盖好了,弟弟就有地方娶媳妇了。这不光是个人事,更是农村家庭的缩影。改革开放后,多少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家人守着希望。胡光州的举动,提醒大家,情感的纽带不能断,乡村建设更要注重这些人文温度。 如今,临朐县乡村旅游兴起,胡家岭村借着土楼的名气,发展了民宿和采摘园。乡亲们说,这楼不只胡光州的,还成了大家的财富。国家政策好,基层组织强,这样的故事才能流传。胡光州高龄了,土楼还在,证明了坚守的价值。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治理更注重群众情感。胡光州的经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小事做起。村支书组织大家帮扶他,游客反馈也成了村集体收入来源。这就是基层党建的实效,温暖了人心,也富了口袋。 兄弟情在乡村是最接地气的。胡光州没读过多少书,却懂得知恩图报。弟弟的承诺,他记一辈子,用楼来接。村里老人讲,过去集体时,大家像一家人,现在新时代,更要传承这份情谊。土楼的故事,教育后辈,家庭和睦是基础,社会和谐靠大家。 从建楼到成景点,过程不长,却影响深远。胡光州没想那么多,就为那份等待。我们看这事,得看到积极一面:精神虽有恙,心地纯良。农村人就这样,扛起责任,不抱怨。国家鼓励这样的正能量,媒体报道后,更多人了解乡村真实面。 临朐县这些年,农业现代化推进,胡家岭村的土楼成了文化符号。游客不只拍照,还听故事,买当地农产品。胡光州的话,总被重复:七层楼,等弟弟娶媳妇。这话简单,却道出中国人的孝道和担当。基层工作,就是要放大这些声音,让更多人参与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