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中文网评论道:“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形象转变。在中国对贸

运赛过去 2025-10-26 17:53:36

纽约时报中文网评论道:“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中国在稀土问题上形象转变。在中国对贸易战的叙事中,美国是恃强凌弱者,而中国则是受害者。然而,近日中国展现出的形象却与此叙事愈发矛盾。”比番评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将中国的正当反制,叙事成“霸凌者”,美国挥舞关税大棒,霸凌世界各国,中国奉陪到底,强硬反击,让美遭受重挫,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篇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评论一出来,就让人觉得味儿不对劲。它把中国在稀土上的正常管制措施,说成是从弱势受害者摇身一变为强势霸凌者,硬是把中美贸易战的来龙去脉给颠倒了。说白了,这套叙事手法老一套了,美西方媒体总爱这么操作,先把对手塑造成坏人,然后自家就能心安理得地挥舞大棒。现实情况呢?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打响,美国那边先动手,加征关税,针对中国高科技产品下黑手,中国这边只是被动应对,现在轮到稀土领域反制一下,就被扣上“霸凌”的帽子。这不光是混淆是非,还暴露了华盛顿的底气不足——中国一出手,就戳中了他们的痛点。 特朗普上台后,就把贸易逆差当成心头大患,2018年3月依据301调查,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钢铝产品首当其冲。那时候,美国企业叫苦不迭,农民的大豆堆仓库卖不出去,可华盛顿还觉得这是“保护美国工人”。接着,关税范围扩大到2500亿美元,覆盖从消费电子到机械设备,中国出口企业成本直线上升,全球供应链跟着乱套。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签了,中国承诺多买美国农产品,换来部分关税缓和,但美国没停手,继续在芯片、软件上卡脖子。进入2024年特朗普重返白宫,9月又启动对第一阶段协议的调查,扬言要加100%关税。这几年,美国不光对中国下手,对欧盟、加拿大、墨西哥也挥关税大棒,搞得国际贸易规则一塌糊涂。欧盟汽车业叫唤,加拿大铝厂减产,全球经济增速被拖后腿。特朗普这套玩法,本质上是单边主义,仗着美元霸权和市场规模,逼别人让步。 中国这边,从来没主动挑事儿。稀土管制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根子在国家安全和资源保护上。中国是全球稀土大国,产量占八成以上,加工环节更是九成份额。这资源可不是无限的,开采冶炼过程污染重,过去几年中国加大环保投入,关停小矿,规范出口,本意是可持续发展。2025年10月9日,商务部第61号公告出台,对含0.1%中国稀土元素的磁铁和半导体材料实施出口许可制度,重点筛查军工端用。这措施出台前,中方通过双边对话机制通报美方,不是偷摸着来。公告明确,符合规定的申请照批,不会一刀切。为什么现在加强?因为美国那边动作频频。9月,美国把上千家中国企业扔进出口黑名单,限制芯片软件技术流向,F-35战机、导弹系统这些军工项目,本来就依赖稀土磁体,现在供应链一断,生产就卡壳。商务部这步棋,纯属对等反制,堵住技术外流到敏感领域,维护自身利益。 纽约时报那评论,硬说中国形象矛盾,受害者变霸凌者,这逻辑站不住脚。它忽略了贸易战谁先谁后,美国从头到尾都是出牌手。中国稀土管制,不是无缘无故的报复,而是回应美国的极限施压。特朗普10月10日在社交平台上放话,要从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加100%关税,还对笔记本电脑、喷气发动机等软件核心产品实施出口禁令,指责中国措施“阴险敌意”。这反应多激烈?华尔街股市当天跳水,科技股带头跌,依赖中国稀土的制造商股价跟着晃荡。国防部报告直言,中国管制会延误F-35生产线,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巨头库存告急,采购成本翻倍。特朗普这关税威胁,表面硬气,实际自伤。过去几年,美国加关税,中国出口份额没掉多少,反而转向东盟、欧洲市场,美国消费者买单,通胀率上蹿下跳。农民抗议补贴不够,大豆出口2024年还剩四成,仓库堆成山。 说到底,这事儿是中国用对手的招数回敬对手。美国爱用关税和技术壁垒卡人,中国在稀土上卡回去,精准击中要害。稀土不是普通矿产,它是电动车电池、风力涡轮、5G基站的核心材料,美国本土产能不足1%,澳大利亚、加拿大矿虽有,但加工全靠中国。管制一出,美企急了眼,智库报告估算,短期内本土替代需数年上百亿投资,MP材料公司虽拿4亿拨款挖加州矿,但产量杯水车薪。欧洲车企也跟着遭殃,宝马大众生产线调整,成本涨10%以上。华盛顿的焦虑显而易见,贝森特财长抛出“关税休战换稀土松绑”的交易提议,暴露了底牌。 从全球看,美国这套霸凌逻辑,早晚玩火自焚。过去贸易战,发展中国家跟着遭池鱼,墨西哥汽车出口税一加,失业率升;印度钢材关税一压,制造业链条断。稀土管制升级后,西方联合反制的声音起来了,澳大利亚增投矿产,欧盟推“关键原材料法案”,但这些长远布局,短期解不了渴。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