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73年毛泽东会和杨振宁面谈90分钟呢? 说起1973年那次会面,得从

运赛过去 2025-10-25 23:54:16

为什么1973年毛泽东会和杨振宁面谈90分钟呢? 说起1973年那次会面,得从头捋一捋杨振宁回国的故事。杨振宁这人,大家都知道,是华人物理学界的扛把子,1957年刚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因为和李政道一起搞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那时候他才35岁,风头正劲。可他1945年就去了美国,之后加入美籍,26年没回过中国。1971年头一遭回来,是因为看到美国国务院取消对中国大陆的旅行禁令,赶紧给家里写信,说想探亲。父亲杨武之那时候在上海住院,他通过统战部门安排,从巴黎飞上海落地。那趟回来,杨振宁看到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飘扬,感慨万千,觉得中国从半殖民地状态走出来,统一了国家,就跟1949年广播里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样振奋人心。他当时就跟接待人员提了,想见见毛泽东,虽然知道这要求有点冒昧,但没想到后来真成了。 为什么毛泽东会同意呢?这得看当时的中美关系大背景。1970年代初,中美正从对抗往缓和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签了,民间交流也开始松动。中国想借海外华人科学家拉近科技合作,杨振宁这种诺奖得主,影响力大,回国能帮着宣传新中国成就,推动科学界对话。杨振宁1971年回来后,在美国讲演四次,康奈尔大学物理会议上、纽约州立大学课堂里,他都聊中国变化,轰动一时。美国《今日物理》杂志还采访他,报道中国科学进展。这些都让国内领导注意到他。1973年5月,杨振宁父亲去世,他又赶回上海奔丧,顺便再访华,这次正式提出见毛泽东的愿望。周恩来总理重视,安排周培源陪同,周培源是杨振宁的老师,两人师承渊源深。结果,7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见了杨振宁,谈了整整一个半小时。这时间不短,毛泽东那年80岁,身体已不如从前,一般不轻易见客,这次破例,说明他对科学和海外人才的重视。 毛泽东为什么对杨振宁感兴趣?说白了,他对物理学和哲学问题特别上心。毛泽东早年读过不少科学书,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他总爱琢磨物质怎么分、宇宙怎么变。晚年他更纠结基本粒子能不能无限分割,这跟辩证唯物主义挂钩,他觉得如果粒子到头了,科学就停滞了,得继续推。杨振宁正好是粒子物理专家,诺奖就是因为弱相互作用里的对称破缺,毛泽东想听听前沿看法。会面时,他们从光量子能不能分聊起,杨振宁解释当前实验还没定论,毛泽东就举古籍例子,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强调物质总能再分,不然一万年后科学家没活干了。杨振宁听着,觉得这观点接地气,结合实际生产和阶级斗争,能指导实验方向。两人还谈教育,周培源提了大学理科改革,杨振宁赞同加强基础,毛泽东问起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杨振宁知道他已故,就聊了坂田模型在粒子分类上的作用。毛泽东还拉到历史,提郭沫若对法家的看法,说法家主张向前看,别纠结过去。这些话题跨度大,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社会,足足90分钟,毛泽东的广博让杨振宁印象深。 这会面不光是闲聊,还带点战略意味。中国那时候科技基础弱,高能物理刚起步,1973年有物理学家团出访西方,看了粒子加速器,回来就想建自己的对撞机。毛泽东支持科学自力更生,杨振宁这种人能桥接中美,杨振宁后来真帮了大忙。会面后,杨振宁在国内外多讲毛泽东的科学观,海外报刊上发文,说毛泽东是思想家,对高能物理洞察力强。毛泽东也借此鼓励海外华人回流科技,杨振宁1974年带团访华,聊粒子对称性,1976年北京主持研讨会,讲规范理论。这些交流帮中国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8年投用,成了亚洲第一大。杨振宁的贡献不止这些,他推动中外合作,吸引丁肇中等诺奖华人回国讲学。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运赛过去

运赛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