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如果欧盟领导人无法就中国关键原材料出口管制措施找到解决方案,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他们需要考虑动用欧盟的“反胁迫工具”。该消息人士表示:“马克龙表示,他们(指欧洲领导人)需要权衡所有针对中国的可用行动方案,包括所谓的欧盟反胁迫工具。” 这事儿说起来挺扎眼的,就在2025年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马克龙直接把话挑明了。中国那边最近放风要收紧稀土和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稀土这玩意儿,全球九成以上靠中国供应,欧洲的电动车电池、风力涡轮机、手机芯片,全都离不开它。一旦管制一紧,欧洲工厂的供应链就得卡壳,成本蹭蹭上涨。马克龙这番话,表面上看是给欧盟领导人们提了个醒,实际上也暴露了中欧贸易这几年越闹越僵的底牌。 中国从2023年起就开始对镓、锗、石墨这些战略矿产搞出口许可制度,本意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顺带回应美国和欧盟的芯片限制。但到2025年,这管制又升级了,北京计划进一步控制稀土出口,包括磁铁和相关加工品。这直接戳中了欧洲的痛点。欧盟的“绿色转型”大计,全指望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可这些行业对稀土依赖极大。德国大众、法国雷诺这些车企,已经在抱怨供应链不稳,意大利的半导体厂也开始囤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峰会后直言,这事儿得“考虑所有选项”,意思是别光嘴上说,得有实打实的备选方案。 马克龙的呼吁,点名了欧盟的反胁迫工具,也就是Anti-Coercion Instrument,简称ACI。这工具是2023年欧盟敲定的“核选项”,专治经济施压。简单说,它允许欧盟对第三方国家征收关税、限制公共采购、甚至冻结知识产权保护,层层递进,先谈判,后动手。听起来狠,但到目前为止,从没真用过。为什么?因为这玩意儿一启动,中欧贸易战就得全面开打。欧洲对华出口汽车、奢侈品、机械设备,占总出口的八九成,进口则有大量消费品和电子元件。真打起来,欧洲消费者先遭殃,物价飞涨不说,失业率还得跟着水涨船高。 峰会本身也没闲着。27个成员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议题从乌克兰援助转到贸易摩擦。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事后表态,说大家聊了反胁迫工具,但没下定决心。意大利总理乔治娅·梅洛尼更直白,称中国这步棋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得硬扛。西班牙和荷兰这些国家则低调点,担心报复波及本国出口。最终,峰会公报里加了句“欧盟委员会要有效利用所有经济工具,威慑外部威胁”,这算给马克龙的面子,但也留了回旋余地。冯德莱恩强调,优先还是对话,别急着撕破脸。 转眼到10月24日,后续动作就来了。本来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和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定好视频会谈,结果欧盟单方面取消了,转而推专家级磋商。为什么?据欧新闻网报道,是因为北京的稀土威胁让布鲁塞尔火气上头,但又不想把事儿闹大。专家级谈,门槛低,焦点搁在许可流程简化上,比如欧洲企业怎么更快拿到出口配额。德国和法国已经递了需求清单,列了芯片厂和电池厂的具体吨位数据。美国那边也掺和进来,G7框架下分享了稀土调查报告,帮欧盟盘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替代矿源。 这背后,中欧关系这几年走得磕磕绊绊。欧盟从2024年起就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最高达45%,法国带头鼓劲,说这是反补贴。结果呢?中国车企比亚迪、奇瑞在欧洲销量不降反升,价格战打得欧洲本土品牌直叫苦。马克龙上台后,一直推“欧洲战略自主”,意思是少靠美国,多自力更生。但在对华政策上,他摇摆得厉害。一边签大单买中国电池,一边又喊经济胁迫。说白了,法国汽车业伤不起,巴黎郊区的工厂要是停线,失业潮就得来。 从大格局看,这波摩擦是中美欧三角博弈的缩影。美国特朗普上台后,关税壁垒更高,中国转而用资源牌卡欧洲脖子。欧盟夹在中间,想两头不得罪,可产业升级离不开中国供应链。马克龙的表态,某种程度上是法国在欧盟内部刷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