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者采访一位新加坡华人,询问到“如果中美开战,你会支持谁”,这位新加坡人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会支持美国”,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新加坡的发展,就是依赖于美国。 新加坡这地方,面积还不如中国一个县城,自然资源贫瘠到连饮用水都得从周边国家买,这种先天条件想在东南亚立足,甚至搞成国际级的金融和航运中心,靠自己纯属做梦,只能找个最粗的大腿抱紧,美国就是那个最合适的对象。 先看支撑经济的命脉 —— 外来投资。2024 年新加坡吸引的外来直接投资冲到了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世界银行的数据更直观,当年新加坡外来直接投资净流入占自己 GDP 的比例高达 27.8%,反观美国本土才 1.3%,这差距简直是天上地下。 这些钱里美国企业的贡献占了大头,毕竟新加坡的支柱产业半导体,从根上就靠美国喂大。早在 1969 年,美国的德州仪器就把组装测试工厂搬去了新加坡,算是给当地半导体产业种下了第一颗种子,后来美光、HP 这些美国大厂跟着扎堆,直接帮新加坡搭起了从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的全链条体系。 现在新加坡能生产全球 10% 的芯片、20% 的半导体设备,这产业占 GDP 的比重都冲到了 5.6%,2023 年光附加价值就有 376 亿新币,这背后全是美国资本和技术在撑腰。 就说 2025 年前后,格芯一家就砸了 40 亿美元扩建新加坡的晶圆厂,世创电子也跟着投 20 亿欧元建工厂,没有这些美国主导的行业巨头持续砸钱,新加坡的半导体产业早成了无源之水。 金融领域更是把 “抱美国大腿” 玩得明明白白。新加坡的离岸金融市场,说穿了就是 1968 年美国银行在当地设了个亚洲货币经营单位才起步的,等于美国手把手教它怎么搞离岸业务。 到后来外资银行资产占比直接飙到 80%,核心还是做美元生意,毕竟亚洲美元市场的交易里,美元占了绝对大头。 别看新加坡现在号称国际金融中心,要是没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规则兜底,没那些美国大行在这儿设区域总部拉业务,就凭它那点本土市场,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场面。2023 年新加坡交易所的美元 / 离岸人民币期货交易量看着吓人,但本质还是依附于美元体系玩的衍生生意,要是美国哪天在金融上卡一下脖子,这些热闹场面分分钟就得凉。 安全上的依赖更是刻进骨子里。新加坡就那么点地盘,连个战略纵深都没有,周边随便哪个国家的国土面积都比它大几十倍,真要是起了冲突,自己那点军队根本不够看。所以它早早就把樟宜海军基地开放给美军用,等于请了个 “保镖” 镇场子。 虽然没有明说的 “美新安保条约”,但双方的防务合作紧得很,美军的航母、驱逐舰想来就来,这种默契比白纸黑字还管用。毕竟在东南亚,美国的军事存在感就是最大的保护伞,没有这层保护,新加坡别说当航运中心了,能不能安稳过日子都得打问号。 就连贸易上都得靠美国主导的体系喝汤。新加坡早早批准了 CPTPP,嘴上说能进墨西哥、加拿大市场,其实这协定本质就是美国当年搞出来的框架,跟着这套规则走,才能享受关税优惠、拿到政府采购的入场券。 2024 年新加坡外来投资能排全球第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国企业把它当成了进入东南亚的跳板,顺便给它带了波红利。要是美国哪天调整亚太战略,把投资和市场准入收紧,新加坡的经济马上就得抖三抖。 这种全方位的依赖早就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美国的资本、技术、规则、安全保障,就像给新加坡搭了个生存框架,离了这个框架,它那点先天不足的短板根本没法补。 所以那位新加坡华人说支持美国,看似刺眼,其实是看透了自家的底 —— 从吃饭的产业到保命的安全,都得靠美国照着,这种绑定关系下,立场自然就偏了。毕竟对新加坡来说,抱稳大腿比讲虚的立场实在多了,毕竟在现实面前,所谓的中立有时候不过是看谁的大腿更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