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政道,你为什么不回国养老?如果回国的话,生活比在美国好多了!但是李政道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我不想给祖国添麻烦! 上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刚打开国门时,科研领域的窘迫劲儿可不是吹的,别说先进设备了,连本像样的前沿物理讲义都得翻来覆去传着看。 李政道听说上海交大师生急缺资料,立马把自己手头珍藏的三册《物理讲义》和两册习题集打包寄过去,后来访校时还特意扛了台电子计算机给工程力学系,要知道那会儿这玩意儿在国内比黄金还稀罕,整个系可能都凑不出第二台。 他没跟校方提半句感谢,反而拉着老师聊起了人员交换,说 “让年轻人出去看看真东西,比给十台电脑都管用”,这份通透劲儿,哪儿像是奔着待遇来的? 真正让中国物理学界 “解渴” 的,是他一手操办的 CUSPEA 计划。1979 年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课时,发现国内学生底子扎实却没机会接触国际前沿,当即拍板要搞中美联合培养。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一个搞科研的学者,硬生生从零学起美国高校的招生流程,自己画表格设计选拔体系,起了个 “CUSPEA” 的名字,干脆绕开了当时麻烦的 GRE、TOEFL 考试。 为了说服美国高校接收中国学生,他挨个给 76 所美国大学、21 所加拿大大学的物理系打电话,花自己的钱付邮费电话费,国内要给他报销他坚决拒绝,说 “为中国培养人才是我自己的心意”。就这么折腾了十年,6000 多名学生报名,最终送出去 915 人,后来这些人里出了一堆院士和顶尖科学家,李政道自己都说 “这事儿比我发现宇称不守恒还有意义”。 他给中国科研搭的架子远不止人才培养。1983 年他瞅着国内博士毕业后没地方继续做研究,就给邓小平写信建议设博士后流动站,1985 年中国博士后制度就正式落地了。 两年后又两次致信,力推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说 “基础研究得有稳定钱袋子,不能靠临时申请”,1986 年基金委成立时,他二话不说接下名誉顾问,没拿过一分津贴却天天盯着基金使用情况。 连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这等国之重器,也是他从 1979 年就开始奔走推动,不仅拉来中美合作协议,还帮着解决技术难题,后来中国造的加速管能远销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一次就订 8 节,赚回 207 万美元,李政道比谁都高兴,拍着桌子说 “这是中国人的硬实力,比啥都长脸”。 到了 90 年代,他又把私人积蓄拿出来,设立 “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一开始在北大、复旦等四所高校试点,后来扩展到六所,到 2018 年就培养了 4070 名 “䇹政学者”,其中一半多是女性学者。 这些学生拿着基金做科研,发表了 900 多篇论文,光 SCI 就有 400 多篇,等于他自掏腰包给中国喂了一批科研 “幼苗”。2011 年起,他又陆续把自己的诺贝尔奖章、文献手稿、科艺作品等 400 多箱藏品全捐给上海交大,连上海宛平路的房产都捐了出去,建了个李政道图书馆,里面 8.6 万件馆藏成了学生们的免费宝库,他还设了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琢磨着帮中国搞交叉学科建设。 晚年的他精力不济,却还惦记着中国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2014 年他跟上海交大的人说,丹麦那么小的国家,靠玻尔研究所出了二三十个诺奖得主,中国也得有这么个地方。这话很快传到国家层面,2016 年李政道研究所在张江成立,他亲自定了研究方向,要啃暗物质、量子计算这些 “硬骨头”。 如今这研究所建了三个实验平台,还在四川锦屏、青海冷湖、海南南海布了观测基地,PandaX 实验的暗物质探测灵敏度都刷新了世界纪录,这背后全是他当年埋下的种子。 从头到尾他没要过中国一分特殊待遇,反而把自己的名气、资源、积蓄全搭了进去。那些嘀咕他 “嫌待遇差” 的人,要是知道他为了帮中国省经费,自己扛着资料跨洋寄送,为了说服国外高校磨破嘴皮,恐怕得脸红。 他留在国外,是因为那儿有更便利的国际资源,能更快地为中国对接前沿技术、输送人才;他不回国养老,是因为在他眼里,科研没有退休一说,能多送一个学生出国、多推动一个合作项目,比在别墅里安享晚年有价值得多。 所谓 “不想添麻烦”,其实是把自己活成了给中国科研 “添麻烦” 的人 —— 添的是人才的 “麻烦”,添的是设备的 “麻烦”,添的是让中国物理学界站起来的 “麻烦”,这样的 “麻烦”,可比任何优待都金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