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大胆言论:中国AI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是几年,背后隐藏着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24 17:48:31

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大胆言论:中国AI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是几年,背后隐藏着原创力与顶层设计的巨大鸿沟,这条无人区的探索之路,敢不敢走? 梁文峰这话算是戳中了中国 AI 的 “痛点”,表面看咱们的 AI 应用铺得比谁都广,但里子的差距确实藏不住。 就像大家每天用的扫码支付,靠 AI 识别二维码秒速完成交易;小区门口刷脸开门,摄像头扫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业主;工厂里的机器人手臂跟着 AI 算法转,精度能到毫米级;连农民种地都能用 AI 拍照片识病虫害,这些场景确实够 “标配”,乍一看真有种 “AI 强国” 的错觉。 但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应用,往根上扒一扒,全是在别人的技术地基上搭房子。先说说最核心的 AI 芯片,这玩意儿相当于 AI 的 “大脑”,没有它再牛的算法也跑不起来。 业内都清楚,咱们高端 AI 芯片的进口率超过八成,GPU 芯片更是九成以上靠从美国买,就像建大楼非要借别人家的地基,哪天人家不让用了,楼再高也得晃悠。 国内不是没试过自研,但性能要么跟不上,要么兼容性差,大模型训练时一算就卡,根本顶不上用场。就拿那些风光的国产大模型来说,训练一次就得用几千块外国芯片,电费账单长得吓人,本质上还是在给别人的硬件打工。 再看技术原创力,表面上咱们的 AI 专利数量是美国的六倍,看着挺唬人,但仔细拆开看全是 “水分”。这些专利大多集中在人脸识别优化、支付流程改进这类应用层面,真正涉及核心算法、底层框架的原创少得可怜。 全球主流的 AI 框架还是美国的 PyTorch 和 TensorFlow,咱们的昇思虽然去年新增份额排到国内第一,全球下载量也破了千万,但跟 PyTorch 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能适配的顶尖大模型数量更是不在一个量级。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硅谷玩的是开源文化,企业愿意把核心技术放到社区里共享迭代,而咱们还在靠专利数量撑场面,可 AI 技术迭代快得惊人,专利申请那一两年功夫,技术早更新好几代了,这些专利的实际用处可想而知。 这背后其实是顶层设计和投入的差距在作祟。美国的科技巨头早就把钱砸在了基础研究上,亚马逊光 2025 年前的投入预算就砸了 1000 亿美元,微软、谷歌也各有八百亿、七百五十亿的投入,而咱们的阿里、腾讯一年也就投一百五到两百亿美元,差距超过四倍。 创投领域更明显,2024 年美国 AI 创投砸了 760 亿美元,咱们才 140 亿,差了快五倍。这种投入落差直接导致没人愿意啃硬骨头,毕竟搞应用落地几个月就能见效益,而基础研究可能十年八年都出不了成果,自然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美国 DARPA 早在 2018 年就启动了 “下一代 AI 计划”,砸二十多亿美元专门搞基础理论,而咱们的相关项目资助周期大多三五年,刚摸到门道就该结题了,根本没法深入探索 “无人区”。 人才问题更是绕不开的坎,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急着推 “AI+” 人才培育,一口气搞了 20 多个岗位评价,说白了就是人才缺口太大了。 全球前 100 名 AI 学者里,美国占了六十多个,咱们连十个都不到,而且不少顶尖人才还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本土培养的原创型领军人物没几个。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基础研究没人搞,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只能在应用层打转,可应用做得再好,也只是把别人的技术换了个壳子。 就像咱们能把 AI 客服、图像识别玩出花,但哪天美国断了芯片供应、封了框架权限,这些看似繁荣的应用场景可能瞬间停摆。 所以说梁文峰提到的 “鸿沟” 真不是危言耸听,咱们的 AI 就像个会做满汉全席的厨师,能把别人提供的食材做得色香味俱全,却种不出最关键的主菜。 那些扫码支付、人脸识别的 “标配” 场景,只是把技术红利变现的熟练活,而真正决定未来的原创算法、底层框架、核心芯片,还攥在美国手里。这条 “无人区” 的探索之路,可不是靠应用层的热闹就能走过去的,得真金白银砸基础,耐住性子搞研究,否则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0 阅读:3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