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价格攀升至650美元/吨,这让巴西大豆商欣喜不已——他们笃定中国对大豆需求旺盛,此前已敲定800万吨的大豆订单。 巴西为啥敢涨价?说白了,是占了“天时地利”的便宜。 2025年,中美经贸摩擦越闹越凶,中国从5月开始基本不买美国大豆了,8月进口的1227.9万吨大豆里,美国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巴西趁机接下这波订单,1到8月卖给中国的大豆占他们总出口的71.6%,9月单月出口量更是占了93%——这生意,简直“躺赚”! 可巴西人还不满足,又找了个“涨价理由”:旧季大豆库存快见底了,新季大豆要等到明年1月底才能装船。 再加上北部主产区马托格罗索州下大雨,120万公顷地积水,大家担心新季产量可能少5%-8%。 更绝的是,东南部港口太忙了,出口量暴增60%,装船得排队45天,每吨大豆的物流成本又多了200块人民币。 西商人这口气,跟当年特朗普用大豆“拿捏”中国时一模一样——他们觉得中国对大豆的需求是“刚需”,不买他们的就没别的办法。 可巴西人算错了一件事:中国买家可不是“冤大头”,早留了后手! 中国“暂停买巴西大豆”不是赌气,是算过账的。国内储备的大豆有4500万吨,够吃好几个月,中储粮随时能放货稳住市场。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了——不买巴西的,立马找阿根廷签了300万吨订单,价格比巴西便宜40美元;乌拉圭近30%的大豆出口被中国包圆了。 俄罗斯大豆通过“快速通道”补位;连远在非洲的南非都开始往中国运大豆了。从南美到东欧再到非洲,中国的大豆采购网早就铺开了,巴西只是其中一环。 技术上,中国也没闲着。养猪养鸡的饲料里,豆粕占90%的蛋白来源,但现在菜籽粕、棉籽粕这些“杂粕”也能顶上15%,直接减少了对大豆的依赖。 像新希望集团这样的企业,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饲料原料不到2%,靠的就是“多找几个卖家”和“自己搞替代”。 现在,压力全到巴西那边了。原本要运到中国的几百万吨大豆,现在全堆在港口,每天堆着就得交仓储费,商人们从“嚣张”变成了“焦虑”。 短期看,港口的大豆每天都在“烧钱”;长期看,如果中国习惯了不买巴西的,他们可能永远失去一部分中国市场。 这些年巴西豆农日子好过多了,不少人把泥巴房换成小别墅,把土路修成水泥路,靠的就是中国订单。 现在想靠涨价“薅羊毛”,等于在砸自己的饭碗。 更危险的是,如果中国不买他们的货,也不帮他们搞基建、投钱了,巴西原本成熟的大豆产业可能很快“空心化”——这可不是吓唬人,真有可能! 巴西这波“涨价闹剧”,说白了是小国在大国博弈里“贪心”了。 既想靠中国订单赚大钱,又想趁机多捞一笔,可这种“既要又要”的算盘,最后只会让自己被动。 中国敢停订单,是因为有“备胎”——别的国家的大豆也能买,自己还能搞替代技术。 巴西的教训也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国际市场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只有互相尊重、长期合作才能走得远。 对巴西来说,最好的办法是赶紧放弃“坐地起价”的短视,回到公平合理的价格轨道上。 毕竟中国市场的订单不是“慈善”,是看商业逻辑的。如果巴西继续误判形势,等他们的可能不是“狂欢”,而是“被替代”。 毕竟在全球大豆贸易里,中国早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挨宰”的玩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