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中国一个安世还不够?欧盟主席盯上了中国又一优势产业,宣称欧洲“重大商业机遇”到来,而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不懈努力对抗首要竞争对手”,也就是中国。 安世半导体的易主曾留下深刻印记。这家源自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在被收购过程中引发广泛讨论,其背后是中国在半导体细分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 如今冯德莱恩的表态,将目标指向中国绿色产业 —— 她在提前泄露的信函中明确,要抓住清洁经济商机,对抗的首要竞争对手就是中国。 支撑这一论断的数据是,中国占欧盟电池进口 68%、光伏板进口 75%,这些数字成为她口中 “对抗” 的直接依据。 欧盟内部的转型现实,为这番言论增添了复杂背景。 2024 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1990 年只降了 48%,离 2030 年 55% 的法定目标还差 7 个百分点。 成员国间的分歧显而易见,德国、荷兰坚持购买外国碳信用额度不能超 10%,波兰却要求提升至 20%,否则本国 10 万个煤炭相关岗位将受威胁。 欧洲野火导致森林吸碳量降了 12% 后,德国、瑞典又补充新规,允许工业部门减缓减排节奏。 内部规则尚未统一,绿色技术投资也存在缺口,2024 年投入 4200 亿欧元,距每年 7500 亿欧元的需求差了 40%,本土动力电池企业北方伏特已宣告破产。 中国产业优势的形成,源于技术积累与市场选择。 稀土领域,中国占据全球 69% 的开采量和近 90% 的冶炼分离份额,这是 2000 年后欧美因环保成本关闭冶炼厂,中国凭借串级萃取工艺突破形成的产业结果。 2025 年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仍向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发放许可,核心是规范环保与战略安全,而非贸易封锁。 新能源领域,中国对欧出口的锂离子电池 2025 年前 9 月同比增长 12%,高效钙钛矿光伏板成本更具优势,德国、西班牙的光伏电站建设多依赖这些产品。 欧洲企业的动作,呈现出与 “对抗” 言论不同的态势。 大众 2025 年在华投入 200 亿建设 6 个新能源基地,宝马沈阳工厂升级为其全球最大电动车生产中心。 即便部分中国石油企业被列入 “规避俄制裁” 清单,德国炼厂仍依赖其稳定供应原油,制裁出台后 “不能断能源供应链” 的呼声不断。 2024 年中欧贸易额达 8471 亿欧元,比美欧贸易多出 1200 多亿,市场的选择清晰可见。 中方始终保留合作窗口。针对 “稀土武器化” 的指责,外交部明确相关政策是十余年体系的延续,核心为环保与全流程监管。 面对 “产能过剩” 说法,中方指出欧盟 2024 年已发放 3000 亿欧元产业补贴,却忽视中国产业优势源于技术创新。 中国开放的大门持续敞开,进博会为欧洲企业提供对接平台,医疗器械进口审批简化为备案制,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长期在华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冯德莱恩强调加大对汽车、电池等战略产业的支持,呼吁构建 “欧洲制造” 标准。 这种产业发展诉求本可通过合作实现,中国的稀土全产业链监管体系可与欧洲技术标准对接,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互补能加速双方转型进程。 法国国民议会欧洲事务委员会的报告已指出,欧盟对华 “战争式贸易对抗” 弊大于利,呼吁采取更独立态度寻求合作。 产业竞争的本质应是技术进步的动力,而非对抗的理由。 中国的产业优势不是威胁,而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欧盟的发展诉求无需通过 “对抗” 实现,合作才能填补技术缺口与内部分歧。 当欧洲工人在匈牙利工厂组装中国电池,当德国车企领取对华稀土许可,共赢的路径已然清晰。这种基于互补的产业互动,正是全球经济发展中最坚实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