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特朗普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并打击芬太尼,以换取避免11月实施的对华10

文人学社 2025-10-26 07:02:34

美媒:特朗普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并打击芬太尼,以换取避免11月实施的对华100%关税上调,但中国强劲的经济表现削弱了美国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提出的两项核心诉求,各有其产业与社会背景。大豆是美国农业出口的支柱品类,中国曾长期是其最大买家,一度占据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 60% 份额。 但关税政策的反复已改变贸易流向,2025 年 4 月数据显示,中国单周美国大豆采购量从 72800 吨骤降至 1800 吨,同期 1.2 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被取消,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市场随之波动。 农业州的选票压力,让扩大大豆出口成为美方迫切诉求。芬太尼问题则牵动美国社会神经,美方试图推动中方强化管控,而这一领域中国早有成熟实践。 中国在芬太尼管控上的行动,早于美方诉求形成体系。 2019 年起实施的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用科学定义涵盖所有需管制品种,既保障医药科研需求,又封堵非法漏洞。 生产环节实行 5 家企业定点生产,2023 年芬太尼类原料药总产量 84.969 公斤,全部纳入年度计划管理;流通环节由 3 家全国性批发企业统筹,626 家区域性企业配送,迄今未发生生产流通环节流失案件。 出口环节实施许可证管理,每批货物均需进口国主管部门确认合法性,2023 年出口量 9.766 公斤,主要流向亚洲国家。这些措施已形成全链条管控,为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美方关税威胁的底气,正被中国经济韧性消解。 即便面临既有关税压力,中国 2025 年经济仍保持稳健增长,内需市场持续扩容,对单一贸易伙伴的依赖度不断降低。 在大豆采购上,中国已拓展巴西、阿根廷等替代来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布局成效显现。 同时,中国对美反制措施精准落地,在美方宣布拟上调关税后,中方曾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加征 84% 关税,并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展现反制能力。 特朗普本人也承认,此前 145% 的对华关税 “非常高”,暗示可能大幅下调,显见关税战对美方自身的压力。 经贸博弈的表象下,合作仍是双方共同诉求。 美国财政部曾表态,持续升级的关税对峙不可持续,预测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将 “降温”。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中方不愿打但也不怕打。 这种态度背后,是对经贸规律的尊重 —— 中美贸易额多年保持高位,美国农民需要中国市场,中国产业也需稳定的国际环境。 即便在大豆采购量锐减期间,双方农业领域的沟通渠道仍未中断,为后续协商留有余地。 所谓 “谈判筹码” 的变化,本质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缩影。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源于内需驱动与产业升级的支撑,而非外部市场的单向依赖。 美方从 “极限施压” 到释放关税下调信号,反映出对经贸相互依存的认知深化。芬太尼管控的现有合作基础,大豆贸易的市场调节空间,都为双方找到平衡点提供可能。 关税阴影终会让位于务实合作的需求。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其经贸互动不仅影响两国利益,更关乎全球产业链稳定。 中国在管控问题上的既有实践,在经济发展中的坚实步伐,都传递出明确信号:合作需基于相互尊重,而非单边胁迫。 当双方都正视彼此利益诉求,经贸分歧终将转化为深化合作的契机,这种基于现实的理性互动,正是复杂博弈中最珍贵的正能量。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