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国军师长王劲哉将汤恩伯派来的副师长枪杀后,率部北渡长江进入湖北沔阳,渡江前他对着天空连开三枪,说:“发展势力,扩充地盘,独立抗战”。 王劲哉本是杨虎城手下的亲信将领,“西安事变”后他转而倒向南京,被任命为新编第三十五师师长。 王劲哉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投身西北军,因作战勇猛、性格刚烈被杨虎城赏识,从基层军官逐步晋升为心腹。他带兵向来以铁腕著称,强调军令如山,部队战斗力在西北军中堪称翘楚,这也是他后来能独当一面的重要基础。 “西安事变”后,西北军编制被调整,王劲哉所部面临改编困境。南京国民政府看中他的军事才能,主动抛出橄榄枝,而他深知乱世之中唯有掌握兵权才能立足,遂决定接受任命,率部脱离西北军体系,归入中央军序列。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王劲哉的新编第三十五师被划归汤恩伯指挥,但两人战略理念严重冲突。汤恩伯主张保守防御,王劲哉却坚持主动出击,多次率部突袭日军据点,虽取得局部战果,却因未遵令行事与汤恩伯产生尖锐矛盾。 汤恩伯派副师长赴王劲哉部,表面是协助指挥,实则意在监视并逐步夺权。王劲哉察觉到危机,他深知自己部队的独立性是抗战的根本,若被汤恩伯收编,部队将失去作战自主权。在多次沟通无果、矛盾激化后,他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枪杀副师长以示决裂。 渡江进入湖北沔阳后,王劲哉迅速展开“独立抗战”布局。他以沔阳为中心,整合当地民团、收编散兵游勇,短短数月便将部队扩充至万余人,改编为第一二八师。他在辖区内实行铁腕治理,打击汉奸、整顿治安,同时大力发展农桑、建立兵工厂,实现了粮草、弹药的自给自足。 面对日军的多次围剿,王劲哉凭借沔阳水网密布的地形,采取“游击战+阵地战”结合的战术,多次重创日军。1940年,日军调集数千兵力围攻沔阳,王劲哉率部坚守阵地,激战十余日终将日军击退,此战让他“鄂中王”的名号传遍江汉平原,也让日军对这股“不听调遣却极具战力”的抗日力量深感忌惮。 王劲哉的“独立”并非脱离抗战大局,而是拒绝被派系倾轧束缚。他虽名义上归属国民政府,却不接受任何非作战指令,甚至拒绝其他国军部队进入其辖区,所有军政事务均自行决断。这种独断专行的风格,让他既得罪了重庆方面,也引起了日军的重点“关照”。 1943年,日军集中重兵对沔阳发动大规模扫荡,同时策反了王劲哉部内部的动摇分子。因寡不敌众且内部出现叛徒,王劲哉的防线被突破,部队溃散,他本人也不幸被俘。即便身陷囹圄,他始终拒绝投降,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得以脱险。 王劲哉的抗战经历充满争议,他的刚烈与独断、爱国与割据看似矛盾,实则是乱世中地方将领的生存之道。他始终坚守抗日底线,用自己的方式在鄂中地区抗击日军,保护了一方百姓,其战功不应被历史遗忘。从西北军骁将到独立抗战的“鄂中王”,他的选择既源于个人性格,也折射出抗战时期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各自为战的复杂局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