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

微笑着前行 2025-11-13 19:14:19

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1999年。那一年,美国突然大幅提高己内酰胺进口量,狠狠地“卡”住了中国化工企业的脖子。 仓库里的己内酰胺产品堆积成山,原本是值钱的原料,转眼却成了无人问津的废品。 这并非美国偶然的贸易调整,而是精准针对中国化工产业的“技术封锁+市场围剿”组合拳。己内酰胺作为生产尼龙纤维、工程塑料的核心原料,当时我国产能虽已初具规模,但关键生产技术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只能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高端领域完全依赖美国、荷兰等国的进口货。美国正是抓住这一短板,先通过低价倾销占据我国高端市场,再突然收紧出口配额并抬高价格,形成“两头挤压”的绝境。 当时国内化工企业几乎陷入停滞,中石化旗下多家工厂被迫减产,数千名工人面临待岗风险。己内酰胺的积压不仅占用巨额资金,更让我国纺织、汽车等下游产业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不少依赖该原料的中小企业直接倒闭,市场上相关产品价格一度暴涨。中石化组织技术团队紧急攻关,但核心催化技术被国外垄断,多次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几位资深工程师连续熬夜奋战后,看着堆积如山的废品,忍不住发出“我们上当了”的无奈叹息。 就在整个行业濒临崩溃之际,时年58岁的中石化巴陵石化研究院院长周后元院士主动请缨,扛起了技术突破的重任。很多人对此表示质疑,因周后元此前深耕药物化学领域,在化工材料领域并无太多公开成果,但他深知己内酰胺对国家工业的重要性,毅然放下深耕多年的研究方向,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团队就从基础原理入手,反复查阅国内外文献,仅用三个月就整理出数百万字的技术笔记;缺乏核心实验数据,他们就搭建简易实验装置,在高温高压的实验室里连续奋战,最多时一天进行17组对比实验。周后元院士更是身先士卒,每天只睡4个小时,连吃饭都在实验室里,因长期接触化学试剂,他的双手多次被腐蚀起泡,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技术攻关最关键的催化反应环节,国外企业对核心参数严格保密,周后元团队只能通过反向推导和无数次试错寻找答案。历经18个月、上千次实验,他们终于攻克“环己酮肟贝克曼重排”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己内酰胺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却比进口产品低30%。 这一突破不仅让仓库里的积压产品“起死回生”,更打破了国外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2003年,采用该技术的巴陵石化己内酰胺装置正式投产,年产量迅速突破10万吨,我国对进口己内酰胺的依赖度从90%骤降至30%以下,美国的贸易封锁彻底失效。更重要的是,该技术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让我国尼龙产业摆脱了“卡脖子”困境,为后续高端化工材料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基础。 周后元院士的挺身而出,背后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国家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责任担当。在那个技术封锁、资源匮乏的年代,正是这样一批科研人员,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和为国奉献的初心,在一个个“无人区”开拓前行。从被美国“卡脖子”到实现完全自主可控,这一转变不仅彰显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毅力,更证明了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如今,我国己内酰胺产能已位居世界第一,相关技术还出口到多个国家,成为中国化工产业自主创新的典范。回望那段艰难岁月,美国的贸易打压虽给我们带来了阵痛,却也倒逼我国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外部势力的封锁与遏制,都无法阻挡中国发展的脚步,反而会激发我们更强的斗志与创造力。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