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都在喊话,关闭网络游戏,你支持吗?📱 孩子的未来不该“躺平”在虚拟世界里 这种呼声的蔓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无数家庭被青少年网瘾困扰后的集体焦虑。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超三亿,其中约三千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瘾问题,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陷入挣扎的家庭和被虚拟世界消耗的青春。家长们眼睁睁看着孩子从厌学逃学,到情绪极端、易怒暴躁,甚至因索要游戏充值费用与父母发生冲突,这种无力感最终转化为对网络游戏的强烈抵触。 但简单呼吁“关闭网络游戏”,看似直接有效,实则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网络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不少优质作品包含历史知识、逻辑思维训练等元素,能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认知渠道,完全关闭反而可能切断这种有益的数字体验。更关键的是,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彻底禁止游戏无法让孩子真正远离虚拟环境,反而可能催生地下游戏交易、翻墙玩未监管游戏等更危险的行为。 青少年沉迷的核心,往往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现实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替代选项和情感陪伴。许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将电子设备当作“临时保姆”,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关注和认可,便转向游戏世界寻求成就感;部分学校重学业轻素质,缺乏足够的体育、艺术、实践活动,让孩子的课余生活变得单调乏味,游戏自然成为主要消遣。从这个角度看,网瘾本质是成长需求未被满足的外在表现,单纯关闭游戏无法解决根源问题。 这些年,国家已出台多项防沉迷措施,比如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推行实名验证、要求游戏企业设置充值限额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度沉迷的势头。但政策的落地仍存在漏洞,部分游戏平台为追求利益,对防沉迷系统执行不力,甚至出现“租号”“借号”等规避监管的灰色产业,让政策效果打了折扣。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关不关”,而在于“管不管到位”。 家长的引导责任同样不可缺位。很多沉迷案例中,家长要么完全放任,要么简单粗暴地禁止,两种极端都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合理的规则意识,比如约定每日游戏时长、将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同时花时间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让孩子在现实中找到乐趣和价值。只有家庭、学校、平台、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构建起健康的数字环境。 这场关于网络游戏的争论,本质是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青少年成长的命题。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将网络游戏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其无序发展,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真正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强化平台监管责任,堵住政策漏洞,同时补齐家庭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的短板,让孩子既能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又能守住现实生活的底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加里敦附属二小一年三班常务副班长
跟游戏没关系,都是没正事的家长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