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医生根据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全身都布满了癌肿

微笑着前行 2025-11-11 22:12:24

1982年6月16日,医生根据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全身都布满了癌肿,胸腔里的肿瘤甚至比心脏还大,现场的医生和护士都忍不住流泪。 没人能想到,这个被癌症吞噬的身体,竟支撑着中国航天史上最关键的科研攻关。 罗健夫出生于1935年的湖南湘乡,幼年时经历战乱流离,亲眼目睹国家积贫积弱的困境,这让他从小就埋下了“科技救国”的种子。1951年,16岁的他主动报名参军,在部队中接触到无线电技术,从此与电子科研结下不解之缘。退伍后,他拒绝了条件优渥的岗位,执意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靠着助学金和课余打工完成学业,毕业后毅然投身国防科研事业,被分配到航天工业部骊山微电子公司,专注于半导体器件的研发。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半导体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悬殊,而航天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精度的图形发生器——这种设备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装备,当时被西方各国严密封锁,既买不到也得不到任何技术支持。1972年,37岁的罗健夫被任命为LDJ-2型图形发生器研制组组长,面对“无图纸、无资料、无样机”的三无困境,他没有丝毫退缩。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罗健夫带领团队住进简陋的实验室,白天泡在车间调试零件,晚上趴在桌上查阅外文资料,常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他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却从不愿花时间治疗,口袋里常年装着胃药,疼得厉害就嚼几片继续工作。有同事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着回应:“国家等着用设备,多耽误一天,航天事业就少一分进展。” 研制过程中,最棘手的是光学系统校准和机械精度控制。罗健夫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仅光学镜头的调试就进行了上千次,笔记堆起来有半人高。他亲自设计机械结构,手工打磨关键零件,甚至为了节省资金,带领大家回收废旧材料重新加工。1978年,经过六年的艰苦攻关,LDJ-2型图形发生器终于研制成功,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就在科研成果即将转化应用时,罗健夫的身体出现了严重不适。他时常感到胸闷、咳血,却一直瞒着同事和家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设备的优化改进中。1980年,他在一次调试中突然晕倒,被强行送进医院后,确诊为晚期淋巴肉瘤。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仍心系科研,每天让同事带资料来病房,坚持指导后续工作,甚至在弥留之际,还在叮嘱团队“一定要把设备完善好,为国家多做贡献”。 罗健夫的一生,始终坚守着“为国奉献”的初心。他拒绝了组织给予的特殊待遇,把荣誉让给年轻同事;他生活简朴,衣着补丁摞补丁,却把积攒的工资捐给困难群众和科研事业。他用短短47年的生命,诠释了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用带病的身躯,为中国航天事业铺就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从神舟飞天到嫦娥探月,从天宫建站到火星探测,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正是无数像罗健夫一样的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求名利、默默奉献,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坚守与执着书写了中国科技的崛起之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