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耿飚出生在1909年的湖南醴陵一个穷苦人家,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7岁那年,全家逃荒到湘南水口山矿区,他13岁就进矿当童工,每天面对沉重的劳动和老板的盘剥,这段苦难经历让他对物资的珍贵有着刻入骨髓的认知,也养成了勤俭节约、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正是这份底色,让他在阿尔巴尼亚目睹浪费援外物资的场景时,内心满是痛心与愤慨。 1969年,耿飚受命出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彼时中阿处于“蜜月期”,中国本着国际主义精神,对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全方位援助。据公开史料记载,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援助的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达100多亿元,相当于当时中国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支援这个欧洲小国,而这些物资大多来自中国人民节衣缩食的积累。 耿飚到任后并未满足于表面的外交礼节,而是主动深入阿尔巴尼亚各地考察援助项目落实情况。他发现,中国援助的化肥本是用来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当地民生,却被随意堆放在露天田野,包装袋破损后,肥料随雨水流失;阿方明明没有棉花种植产业,却坚持要求中国援建大型纺织厂,建成后不仅从中国低价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后还以高价返销中国,形成“中国补贴原料、阿方赚取差价”的不合理局面。 更让耿飚无法接受的是军事援助的浪费。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仅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万,却要求中国援建数十个军事堡垒、多条军工生产线,甚至提出的武器装备需求远超其国防实际需要。有一次考察某军事工地时,他看到中国援助的钢材被随意丢弃在荒野,部分已生锈腐蚀,而这些钢材在当时的中国,仍是需要严格管控的战略物资。 耿飚的童年经历让他深知每一份物资背后都凝结着劳动者的血汗,中国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内许多地区的百姓还在为温饱奋斗,却要拿出巨额物资援助他国,而对方却如此不珍惜。他没有因“外交情面”视而不见,而是多次实地取证,详细记录援助物资的浪费情况和不合理项目诉求。 经过慎重考虑,耿飚毅然向国内提交报告,如实反映阿尔巴尼亚的援外乱象,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援助政策,避免国家利益受损。这份报告打破了当时对阿援助“只讲政治、不讲实效”的惯性思维,为中国后续调整对外援助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体现了他作为外交官的责任与担当。 耿飚的行为并非否定国际主义援助,而是反对不讲原则、不计成本的盲目援助。他始终认为,援助的本质是互助共赢,而非单方面的付出与浪费,这一理念既源于他对苦难的亲身经历,也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 历史证明,耿飚的坚持是正确的。后来中阿关系发生变化,中国逐步调整对外援助政策,更加注重援助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既维护了国家利益,也让国际主义援助真正发挥了应有价值。耿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求真务实”的外交风骨,也为后世外交官树立了榜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