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4岁大特务毛森,在病重之际抓住儿子的手说:“我有一个憋了四十多年的愿望,想回家乡看一眼!” 1992年初,毛森的身体状况恶化,心肺问题反复发作。他在美国医院接受治疗,儿子毛建光全程陪护。一次病情加重时,他向儿子表达了长久压抑的回乡愿望。这个念头由来已久,却从未公开。毛建光没有犹豫,立刻启动手续,而这背后,是毛森一生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人生轨迹,回乡的执念早已深埋在他的生命里。 毛森原名毛鸿猷,1908年出生于浙江江山的一个普通农家,与戴笠、毛人凤同为江山籍,这层地缘关系成为他日后踏入军统的重要契机。1925年,17岁的毛森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周恩来等人为同期学员,虽身处不同阵营,却同样经历了那个动荡年代的思想激荡。毕业后他投身军统,凭借狠辣的行事风格和出色的情报能力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戴笠麾下的得力干将。 抗战时期,毛森的情报工作曾一度与民族大义相连。他潜伏在汪伪政权内部,多次策划针对汉奸的锄奸行动,因行事隐蔽且效率极高,被日军和汪伪特务列为重点抓捕对象。1941年,他在上海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遭受了酷刑却始终未泄露军统机密,后经组织营救成功逃脱,这段经历让他在军统内部声望大增。但随着抗战胜利,他的立场转向内战,参与了多项针对进步人士的镇压行动,双手沾满了鲜血,这也成为他日后无法抹去的历史污点。 1949年,国民党政权溃败之际,毛森随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历任多个情报要职,却因内部权力斗争失势,1956年被迫流亡海外,先后辗转香港、美国等地。远离故土的数十年间,他始终不敢公开表露回乡之心,一方面是因为过往的身份敏感,另一方面也深知自己的历史行为难以被故乡民众接纳。在美国的岁月里,他经营餐馆维持生计,昔日叱咤风云的特务头子,最终沦为平凡的海外侨民,唯有对故乡的思念从未消减。 毛建光深知父亲的纠结,他明白这份回乡愿望不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忏悔。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他多次与内地相关部门沟通,详细说明毛森的身体状况和悔悟之心。考虑到毛森已步入晚年,且并无再危害社会的可能,相关部门最终同意了他的回乡请求,允许其以普通侨胞的身份返乡探亲。 1992年10月,毛森在儿子的搀扶下,终于踏上了阔别四十余年的故乡江山。此时的他早已没了当年的锋芒,步履蹒跚、言语不清,却执意要走遍童年生活过的街巷。他站在老宅的废墟前久久伫立,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景象,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期间,他主动向当地民众表达了自己过往行为的悔意,虽未能获得所有人的原谅,却也算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句号。 这次回乡之旅仅持续了短短十余天,由于身体虚弱,毛森不得不提前返回美国。1992年12月,他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毛森的一生,是那个特殊年代诸多争议人物的缩影,他曾因乱世选择了错误的道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伤害,却也在晚年用回乡这一行为,展现了人性中对故土的本能眷恋。 历史向来复杂多元,评价毛森这样的人物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他的罪行需要被铭记,以警示后人珍惜和平;而他晚年的回乡愿望,也折射出“落叶归根”这一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情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