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一位志愿军排长无视上级命令,放弃驻守高地,放走了美军的50多辆坦克,然而他这一决策,缔造了我军战争史上一个至今无人能破的奇迹! 这位排长名叫郭忠田,当时正带领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7团1营1连2排,驻守在朝鲜价川附近的龙源里葛岘岭高地。按照上级部署,他们的任务是坚守阵地,阻断美军南逃退路,可当美军先头部队的坦克纵队逼近时,郭忠田却做出了反常决定——不打坦克,只待后续步兵。 这一决策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基于战场实际的精准判断。郭忠田观察到,美军坦克装甲厚重,己方装备的轻武器和手榴弹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损伤,强行阻击不仅无法摧毁坦克,还会暴露阵地位置,导致后续步兵梯队警觉。更关键的是,他们的核心任务是“断敌退路”,若仅打跑坦克却放走步兵,就会失去歼灭美军有生力量的关键机会。 待50多辆坦克毫无察觉地驶过葛岘岭后,美军步兵纵队果然紧随其后,足足有300余人,还携带了大量辎重。此时郭忠田才下令开火,全排战士依托预先构筑的隐蔽工事,用机枪、步枪和手榴弹形成密集火力网,瞬间压制住美军。美军因失去坦克掩护,又陷入狭窄山谷无法展开阵型,只能被动挨打,短短20分钟内就被击溃。 战斗结束后,上级起初对郭忠田“放跑坦克”的行为提出质疑,但当核查战场战果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撼:2排不仅歼灭美军215人,缴获汽车58辆、火炮2门,自身更是无一伤亡,创造了朝鲜战争中“零伤亡歼敌”的经典战例。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阻断了美军退路,为志愿军主力合围美军第2师、第25师等部队创造了关键条件,直接助力德川、价川地区的战役胜利。 郭忠田的决策,体现了志愿军基层指挥员的灵活战术素养。在传统阵地战思维中,“坚守阵地、阻击一切敌人”是基本准则,但他却能打破固有模式,牢牢抓住“歼灭有生力量”的核心目标,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战略价值。这种“不唯命令唯战场”的指挥智慧,也成为后来我军战术教学中的重要案例。 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来看,郭忠田排的奇迹并非个例。志愿军之所以能在装备落后、后勤匮乏的劣势下屡屡击败美军,正是因为无数基层指挥员能根据实际战局灵活调整战术,士兵们则具备极强的执行力和牺牲精神。葛岘岭战斗的胜利,不仅是一场小规模战斗的成功,更折射出我军“灵活机动、因地制宜”的战术精髓,以及“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的作战原则。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