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

红楼背疏影 2025-11-08 19:11:40

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曾毫不客气地说,永远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残忍无情,它绝不容忍实力相当的对手存在,残暴的美国不会停止遏制中国策略。不过他坦言,中国人清楚地意识到,弱小意味着什么?百年屈辱教会中国人,必须自己强大起来。 美国从不允许对手与之比肩,对中国的遏制将持续强化。中国人对“弱小即挨打”的认知,已深植民族记忆。 美国的遏制手段具有鲜明针对性,11月7日国防部发布会披露,菲律宾近期拉拢域外国家在南海开展联合巡航,并组建所谓“特遣部队”,背后主导力量为美国。 这种“借刀杀人”的策略,美国沿用已逾百年。2024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以“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迫使台积电将核心产能迁至关岛,实质是试图切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环节。 美国对盟友的控制同样强硬,不少观点认为美国盟友众多源于其号召力,实则依托威胁与利诱双重手段。 2025年上半年,德国西门子计划与中国合作建设磁悬浮项目,美国商务部直接施压,称若合作将启动《反海外腐败法》调查。 西门子最终放弃合作,损失超百亿欧元。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行事风格,米尔斯海默早已预判:“美国的盟友本质是仆从,不服从便会遭到打压。” 美国针对中国的核心原因,在于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防预算虽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海军舰艇总吨位已达美国的70%,且仍以每年10艘主力舰的速度增长。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领域实现反超,东风-17的射程与精度,使美国部署在亚太的萨德系统效能大幅降低。 中国的实力提升,是对百年屈辱历史的回应,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舰队吨位位列世界第六,却因弹药质量掺假、指挥体系落后惨败;1993年“银河号事件”,美国仅凭怀疑便扣留中国商船33天,中国只能被动抗议。 这些历史记忆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国际社会缺乏绝对公正的“说理”环境,唯有实力过硬才能拥有话语权。 面对美国持续升级的遏制手段,中国的破局思路明确:聚焦自主发展,突破外部制约。2024年美国联合荷兰、日本实施光刻机禁令,试图阻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 不到一年时间,中芯国际使用国产设备实现7纳米芯片量产,尽管成本较ASML设备高出20%,但成功打通产业链。这种“自主可控”的发展路径,正是从历史教训中总结的核心策略。 军事领域的突破更具代表性,2025年南海对峙中,美国“里根”号航母战斗群试图闯入我国岛礁12海里范围,解放军南部战区出动3艘055型驱逐舰与1艘山东舰,形成合围态势。 与此同时,东风-21D反舰导弹部队在湛江完成部署,卫星系统对航母实施实时跟踪。最终“里根”号撤离,这一局面在20年前难以想象。 西方部分媒体对中国发展存在误读,称中国“意图取代美国称霸”,这一判断有失偏颇。中国的发展目标并非恃强凌弱,而是避免被动挨打。 以此次南海对峙为例,国防部发言人蒋斌明确表示:“我们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怕事,维护主权的意志坚定不移。”这种底线思维与美国的霸权逻辑存在本质区别。 外界存在一种常见误判,认为中美终将走向直接冲突,从实际态势看,双方均在规避直接对抗,博弈集中于“代理人竞争”与“产业链博弈”。 2025年美国加码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但允许苹果公司继续在华生产,核心原因是其清楚彻底脱钩将重创美国企业。这种“斗而不破”的态势或将长期延续。 回顾历史,美国遏制竞争对手的策略始终如一,20世纪8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压制日本,90年代以北约东扩牵制俄罗斯。 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本质差异: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2025年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量突破100架,直接分流波音订单,印证了中国的发展韧性。 米尔斯海默另有一个较少被关注的观点:“中国的优势在于,它经历过最黑暗的时刻,知道如何在压力下成长。” 从甲午海战惨败到南海对峙中的战略主动,从“银河号”事件的屈辱到国产芯片的突破,中国用百年实践证明:外部压力会转化为发展动力。美国的遏制力度越大,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就越坚定。 同时,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乐观。美国在科技、军事领域的积累仍具优势,2025年其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中国仅有3艘,且2艘为常规动力。 芯片领域虽实现7纳米量产,但在光刻机、高端光刻胶等核心材料方面,与美国仍存在差距。这种差距需通过持续积累逐步缩小。 本质而言,国际博弈的核心是耐力比拼。美国试图通过遏制打断中国发展进程,历史已证明此路不通。中国从百年屈辱中总结的经验,不仅是“需强大”,更是“会强大”——坚持不惹事、不怕事的原则,扎实推进发展,以实力奠定话语权。 米尔斯海默的论断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警示:唯有自身实力过硬,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稳固立足。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