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最不希望欧美落后于中国,因为新加坡今天的一切都是建立全面倒向西方的基础上的,如果新加坡所依赖的那个体系崩塌了,新加坡今天的一切都会归零。 新加坡的底气从来不是自己的国土大小,而是马六甲海峡里来来往往的货轮。 世界三成海上贸易、四分之一的石油运输要从这里过,新加坡的港口、炼油厂、金融中心全靠这笔 “过路财” 撑着。 但这笔钱能不能稳稳落袋,不取决于海峡的宽度,而取决于谁主导全球贸易规则。 新加坡的外贸总额是 GDP 的四倍还多,换句话说,它的经济命脉攥在国际市场手里,而这套市场规则过去几十年一直由欧美说了算。 为了守住这条命脉,新加坡把安全防线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早在 2015 年,它就和美国签了加强防务合作的协定,让美国的 P-8A 巡逻机定期在自己这儿落脚,还允许四艘濒海战斗舰轮流驻扎在樟宜海军基地。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新加坡的防务开支在东南亚排第六,而这些钱大多花在了美国武器上 —— 小到步枪,大到战机,几乎都从美国采购。 对它来说,美国的军事存在就像马六甲海峡的灯塔,没了这束光,过往的资本可能连夜就搬到其他港口。 这种依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刻在建国基因里的选择。 李光耀当年留下过一句话,大意是中国必须被制衡,而能做这件事的只有美国。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新加坡从一开始就融入了西方主导的体系:法律体系参照英美,金融市场用美元结算,甚至连国际话语权的争取,都要靠跟着欧美步调才能实现。 2016 年南海仲裁案,明明不是争议方,新加坡却坚持支持仲裁结果,本质上就是在维护欧美主导的 “规则体系”—— 毕竟它的一切都是靠这套体系喂大的。 可这套体系正在松动,新加坡的日子也跟着拧巴起来。 2016 年前后,它的 GDP 季度环比曾萎缩 4.1%,外贸出口连续多月下跌,连对华贸易都比巅峰时少了两成。 而且美国开始自己破坏规则,一会儿加关税,一会儿退出贸易协定。 李显龙去美国智库演讲时不得不提醒,“不可能在美国造整架波音飞机”,言下之意是别跟中国脱钩太彻底,可转头新加坡还是把更多美军舰船迎进了樟宜基地。 这种矛盾在外交表态上看得更清楚。 黄循才最近说台湾问题是 “红线中的红线”,听起来像是在示好中国,但新加坡没停过和美国的联合军演; 李显龙承认中国发展 “不可阻挡”,却又在澳大利亚国会称赞美国 “维护了亚洲稳定”。 说白了,它想劝美国别把路走死,又怕美国真的撤走,只能在中美之间走钢丝。 去年不结盟运动峰会上,有国家提议把反对单边制裁写进声明,新加坡犹豫了半天最终投了弃权票。 它怕得罪美国,更怕欧美主导的秩序真的塌了 —— 一旦美元结算体系松动,马六甲的货轮可能改道,外资会带着钱跑路,那些靠规则红利建起的高楼大厦,说不定真会像沙滩上的城堡一样散掉。 所以哪怕知道美国的吃相越来越难看,新加坡也只能攥紧手里的 “西方船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