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

史鉴奇谈 2025-10-27 16:41:59

俄罗斯对伤亡承受能力为啥这么高?因为战争就是最大用工单位,当和平年代的生存已无法提供尊严,战争就会成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捷径,说也就是战争经济学。   很多地方的普通人,在和平时期拼尽全力,也未必能攒下像样的积蓄,更别说活得有尊严。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小生意在制裁和市场波动里反复挣扎,这种日子久了,人对“活下去”的期待会变得特别具体。   战争一来,反而给这些人打开了另一扇门。前线部队给的待遇,是不少家庭在和平年代想都不敢想的。按月发的津贴比普通城市白领的工资高两倍,要是去最危险的区域,补助还能再翻番。   不光是现金,还有实打实的福利。家里要是有参军的,孩子上学能优先选学校,看病能走绿色通道,连房贷都能申请暂停。这些东西,在和平时期得靠几十年的奋斗才能慢慢攒,现在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拿到。   更关键的是“价值感”这东西。和平年代里,很多人一辈子就围着柴米油盐转,没机会被人看见,更别说被国家需要。到了前线,哪怕只是负责搬运物资、维护装备,都能感受到自己是这场“特别军事行动”里的一份子。   指挥部会定期通报谁立了功,当地媒体会报道士兵的事迹,家里能收到带着勋章的喜报。这种被认可的感觉,比钱更能让人撑下去。毕竟人活着,除了吃饭,还得知道自己干的事儿有意义。   俄罗斯的人口结构和就业市场,也在悄悄给这种承受力搭台子。这些年俄罗斯的失业率虽然不算高,但很多岗位要么是低薪的服务行业,要么是需要专业技能的技术岗,中间层的工作特别少。   不少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要么在家待业,要么打零工糊口。战争带来的“用工需求”,刚好接住了这批人。除了前线士兵,后方的军工厂、运输公司、医疗单位都在招人,而且待遇比普通企业好得多。   军工厂里,组装坦克、炮弹的工人月薪能达到十万卢布以上,还管吃管住。运输队里,负责给前线送补给的司机,跑一趟就能拿到相当于普通工人三个月工资的奖金。这些岗位虽然辛苦,甚至有风险,但至少能让一家人过上踏实日子。   俄罗斯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为这种承受力兜底。士兵要是在前线受伤,国家会负责全部治疗费用,还会给一笔伤残补助金。要是牺牲了,家属能拿到几百万卢布的抚恤金,还能分到政府提供的住房。   这些保障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失去亲人的痛苦,但至少能让活着的人不用为生计发愁。很多家庭就是冲着这份“后路”,才愿意让家人上前线。毕竟在生存压力面前,“稳定的未来”比什么都重要。   俄罗斯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氛围,也在悄悄强化这种承受力。从二战时期的“伟大卫国战争”到后来的车臣战争,俄罗斯人对“为国家牺牲”这件事,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复杂的情感。   学校里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媒体会反复报道英雄事迹,这种耳濡目染的教育,让不少人觉得“为国家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到了现在,这种观念变成了对伤亡的包容度——只要是为了“保护顿巴斯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对抗西方扩张”,牺牲就有了正当性。   政府也特别会利用这种氛围。每次有士兵牺牲,都会被追授“英雄”称号,葬礼会办得很隆重,当地官员会亲自出席。这种仪式感,既安抚了家属,也让其他人心生敬畏,觉得哪怕付出生命,也是一种荣耀。   西方可能没法理解这种逻辑,觉得俄罗斯人是在“硬撑”,但对很多俄罗斯人来说,这是在现实里做出的选择。和平年代给不了的尊严、收入和价值感,战争暂时给了。哪怕要面对伤亡的风险,也比在原地挣扎要好。   当然,这种承受力不是无限的。最近俄罗斯也在悄悄调整政策,比如提高士兵的轮换频率,增加后方的心理疏导服务,还在尝试用更多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代替正规军。这些变化,说明政府也知道长期消耗下去会出问题。   但至少现在,这套战争经济学还在运转。只要前线的待遇能稳住,后方的就业需求能满足,家属的保障能落实,俄罗斯对伤亡的承受力,就还能撑下去。毕竟对很多人来说,这不是选不选的问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能抓住的最好机会。   外界看到的是冰冷的伤亡数字,却没看到数字背后一个个挣扎的家庭,没看到他们在和平与战争之间的无奈选择。这种承受力,从来不是什么“战斗民族”的天性,而是现实逼出来的生存策略——当和平给不了希望,人们就只能在战争里寻找活下去的可能。

0 阅读:5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