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反华势力正在觊觎中国高校? 印度留学生这几年确实在猛增, 2016 年,印度在华留学生人数是 1.35 万人,截至2025年,印度留学生在中国就有3万人了,如果再不加以限制,这些人偷师回去以后,就会拿中国的技术来对付中国... 眼看着,在华的印度留学生人数就要冲向一个新高,预计到今年,这个数字将达到三万人,这比2016年时的一万三千多人翻了一倍还多。 这事儿在网上已经吵翻了天,但仔细听听,你会发现大家的担忧很奇妙地分成了两拨,形成了一种“威胁二象性”。 一重焦虑,是实打实的“硬核”担忧,怕的是我们辛辛苦苦攒下的技术家底被掏空。毕竟我们的技术优势摆在那儿,特高压输电技术玩得全球领先,军舰下水跟下饺子似的。 反观印度那边呢?自家的电网三天两头停电,连计量的电表都得从我们这儿进口。一艘航母能磨磨蹭蹭造上二十年,军工体系更是短板明显,国防研发投入据说还不到GDP的5%,高性能导弹这种关键领域都搞不定。 这种差距之下,你说他们能不眼馋吗?他们派出留学生,真实目标可能根本不是什么文科专业,而是那些能直接转化为军事和工业实力的硬技术。这种想法可不是空穴来风。 早有这样一起案例:西北某所高校的一名博士,所学专业涉及印度军工领域,然而他毕业之后,却被查实与台湾方面存在技术相关的联系。还有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辱华视频被学校处理。这让我们不得不警惕,这批人里头,会不会混杂着一些有“特殊背景”的? 所以,有人提出建议,干脆把每年招收名额压到2000人以内,像军工、电力工程和船舶制造这些高度敏感的专业,直接对他们关上大门。这听起来有点狠,但你看看美国怎么防我们高科技留学生的,签证审得那叫一个严。 毕竟,当前的印度政府在边境制造事端,国内的反华情绪也相当高涨,谁能完全放心呢?他们这种“既要对抗、又要获利”的矛盾心态,更让人觉得必须多长个心眼。 另一重焦虑,就更微妙了,它不担心技术被偷,而是担心一种“精神病毒”的传播。这种观点认为,印度文化里那种“安于现状”或者说“摆烂”的心态,可能会侵蚀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懒散”心态被归因于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认为这些东西从根上就削弱了个体的奋斗意愿。而“躺平”的舒适感,是具有“传染性”的。 你想想,在竞争激烈的高校里,当周围的中国学生都在拼命的时候,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氛围,可能会像瘟疫一样散播开来,这对我们未来的希望——青年群体的活力,是潜在的巨大威胁。 这种担忧的后果,比丢一两项技术更可怕。它动摇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精神面貌。从这个角度看,限制留学生规模,就像是一种“文化防疫”措施。 所以你看,无论是对硬实力泄密的恐惧,还是对软实力被侵蚀的担忧,根源都一样,都来自对印度这个战略对手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有人甚至悲观地判断,这种反华立场百年内都不会改变。 关于留学生的这场大规模争论,热度持续至今,早就不是 “单纯的教育交流问题” 能概括的了,其涉及的层面已经延伸到更多领域。 它成了一面棱镜,折射出在这个全球竞争白热化的时代,我们一种夹杂着技术自信、文化警惕和战略戒备的复杂国民心态。 最终,所有问题都回到了那个最根本的质问上:我们传授出去的先进技术,在未来会不会被用来制造对付我们自己的武器?面对这样一个被视为长期对手的国家,开放的边界,到底应该划在哪里? 信源:新闻晨报——越来越多印度学生留学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