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合司令官、海军大将南云宪一郎说,万一中国和日本像乌克兰跟俄罗斯那样陷入长期对抗,日本得提早把后勤补给这一块准备扎实。 南云宪一郎作为日本统合司令官,一门心思扎在后勤补给上,这波操作本身就暴露了日本在长期对抗中的底气不足,怕跟中国陷入持久战,会戳破自己短板,只能提前喊着囤粮备药。 日本的资源禀赋从根上就决定了它扛不起长期消耗,按热量计算的食品自给率常年徘徊在38%左右,近三分之二的食物都得靠进口,小麦自给率只有15%,牛肉更是低到11%,就连日常吃的食用油,97%都要从国外运进来。 这种依赖进口的饮食结构,在和平时期靠着顺畅的贸易线路还能维持,可一旦进入长期对抗,海上运输线被掐断,后果不堪设想,到时候别说打仗,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都得成大麻烦,更别提给前线士兵提供稳定补给了。 事实上,日本这后勤短板可不是现在才有的,二战时期就已经吃过大亏。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日军出动近10万人的兵力,满心想着速战速决,却只准备了三周的粮食,完全没考虑持久战的后勤保障。 结果英军故意后撤到补给便利的盆地坚守,日军的补给线被拉到1000多公里,前线部队根本得不到粮弹补充,只能靠当地的陆稻勉强充饥,弹药很快就消耗殆尽。 反观英军,靠着基地储备和空中补给,每天能拿到近500吨物资,还能不断空运援军,硬生生把日军拖垮。这场战役日军最后伤亡5.3万人,全线溃逃,被称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也成了日军后勤脆弱的典型案例。 如今南云宪一郎盯着后勤说事儿,大概率是没忘了先辈的教训,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根本经不起折腾。 他这般紧盯后勤的考量,恰恰戳中了现代战争的核心逻辑,俄乌冲突已经证明,长期对抗拼的就是持续补给能力。日本作为岛国,所有战略资源几乎都依赖海上运输,一旦海上通道被封锁,石油、天然气、矿产这些军工生产和部队机动必需的物资就会断供。 关键是日本的军工产能本就有限,长期对抗需要的海量弹药、装备零部件,都得靠持续的资源输入才能生产,可它连基础的资源都自给不了,谈何持续补给。 对比中国的自给自足能力,从粮食到能源再到军工体系,几乎都能实现内部循环,日本显然清楚这种差距,所以才会在还没动手的时候就急着补后勤这块短板。 南云宪一郎的表态其实就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尖端武器再先进,没有持续的弹药、燃料、粮食补给,也只能是一次性消耗品。 日本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家底薄,资源对外依赖度太高,长期对抗中只要补给线出点问题,整个作战体系就会崩盘。 二战的英帕尔战役已经给过一次教训,现在面对体量和自给能力都远超自己的中国,它更没信心在持久战中撑下去,所以才会提前喊着要准备后勤,这哪儿是未雨绸缪,分明是提前认怂,知道真要耗起来自己根本扛不住,只能先把最基础的生存问题摆在台面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