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冲进盈利线,但真正的硬仗在2026年小米最新三季报一出来,市场先给了股价一个下马威——从高点回撤超30%。可越是跌声嘈杂,越说明这份财报里有料。三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和AI创新业务第一次单季实现经营收益转正,贡献了7亿元利润,这是小米跨入“造车红利阶段”的第一步。营收持续保持四个季度破千亿,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大涨80.9%,小米汽车已成为财报里的“最大增长引擎”。从销量看,小米的冲劲尤其明显。三季度交付108,796辆,前三季度累计达26万辆,9月、10月更是连续突破四万、五万辆。全年35万台目标,小米计划在11月第三周完成。销量上去之后,小米汽车的单车售价也有提升——ASP从去年同期的23.8万元升至26万元,原因是更高端的SU7 Ultra和YU7系列交付占比上升。换句话说,小米已经开始把“高端车”真正卖成主力。盈利为何能提前到来?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前期巨额投入已摊销得差不多;第二是销量持续放量带来规模效应;第三是产品结构升级让单价上移。雷军年初放话“年内盈利”,卢伟冰二季度再次重申,如今顺利兑现。但故事的下半场才刚开始。卢伟冰明确提示,2026年将非常挑战。原因很现实:购置税补贴政策将减半,所有车企都会掀起补贴大战,小米的成本压力和利润空间都将面临挤压。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小米早早推出“跨年购置税兜底”方案,愿意为用户补贴最多15,000元,预计总投入超过20亿元——这是正面迎战行业周期的主动举措。更棘手的问题来自产能。10月,小米SU7首次出现单月销量下滑,仅卖出1.5万辆,而YU7则一路走高,冲上3.3万辆。看得出小米工厂正处于“扩产与爬坡的临界点”,技改虽有效果,但接下来要支撑第三款新车的量产,还远未轻松。2026年,小米将推出适用于竞争更激烈市场的第三车型,业界普遍猜测会是增程式。在车市红海、产品密集、补贴退坡的大环境中,这款车既是扩张,也是决定小米汽车能否突破“第二成长曲线”的关键战。小米造车的第一阶段——“从亏到盈”已经完成;第二阶段——“从盈到稳”即将开局;而第三阶段——“从稳到强”,则取决于2026年的这场硬仗。现在的小米汽车,既有销量爆发的潜力,也面临产能、成本、政策周期的三重掣肘。挑战与机会交织,也正是这门生意最吸引人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