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次神舟20号回不来,最极端的情况是发射神舟22 原定于11月5日

巴斯历史集世界 2025-11-11 22:06:44

一旦这次神舟20号回不来,最极端的情况是发射神舟22 原定于 11 月 5 日返回的神舟 20 号没能按时落地,航天部门发的公告里说了,飞船疑似被空间垃圾撞了 —— 早在前一天,距离返回只剩 24 小时的时候,北京飞控中心的屏幕就闹了异常,查下来是直径 10 厘米左右的太空碎片给返回舱划了道伤。 这事儿听着揪心,但真要是到了神舟 20 号彻底回不来的地步,发射神舟 22 号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全是早就铺好的后手。 先得说这 10 厘米的太空碎片有多难缠。在天上它可不是慢悠悠飘着,速度能飙到每秒 7 到 10 公里,撞上来的力道比炮弹还猛。 返回舱外壳看着结实,遇上这玩意儿,轻则刮花表层,重则直接穿个洞,要是刚好戳中燃料箱或者导航管线,整个返回系统都可能失灵。 这会儿飞控中心肯定在连夜测算损伤程度,要是只是外部轻微划伤,说不定修修还能凑合用,可要是内部仪器震坏了,那神舟 20 号就真成了 “悬在天上的房子”,只能先靠空间站托底。 不过也别太慌,神舟 20 号本身就带着自救的本事。它现在还停靠在空间站旁边,能当临时的 “应急避难所”,飞船上的故障诊断系统会自己扫一遍毛病,推进器、电源真出问题了,能自动规划返回路线。 实在不行,航天员还能手动操作对接空间站,先把人挪到安全地方。但要是损伤严重到连空间站都待不住,或者返回舱彻底失去动力,那就得启动正经的救援程序了。 这时候就得提中国航天那套 “滚动备份” 的规矩,简直是为这种极端情况量身定做的。 早在神舟十九号发射的时候,神舟二十号和配套的长征二号 F 遥二十火箭就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命了,等于说 “主力” 上天,“替补” 立马补位。 按常理,神舟 20 号的应急救援该轮到神舟 21 号上,它和遥二十一火箭早就在发射场 “立正站岗”,定期有人检查维护,热控系统、防潮措施全拉满,那些怕放久了失效的电池和火工装置,专门存在库房里,接到命令几小时就能装完,10 天内就能发射升空。 那为啥会扯到神舟 22 号?这才是最极端的情况。比如撞击产生的碎片没散干净,形成了一片 “垃圾云”,刚好把神舟 21 号的发射窗口挡住了,强行发射可能刚上天又被撞。 或者神舟 21 号在待命时刚好出了点小故障,短时间修不好;再或者空间站也被碎片波及,需要更全面的救援飞船携带维修设备,这时候神舟 22 号就得顶上来。 别觉得这是瞎想,航天部门做预案的时候,连这种 “倒霉叠加” 的情况都算进去了。 真要启动神舟 22 号,第一步是算发射窗口。飞控中心得根据空间站的实时轨道、碎片云的移动方向,24 小时内算出最佳发射时机,确保飞船能尽快和空间站交会,最多不能超过两个轨道周期,不然航天员的补给可能跟不上。 酒泉发射场早就练过这套紧急流程,总装、测试、加注燃料一套下来行云流水,完全能接住这种急活。 负责送神舟 22 号的火箭也不是吃素的。长征二号 F 火箭顶部那截逃逸飞行器可不是摆设,要是发射时火箭出问题,能瞬间把返回舱拽走。 以前只能往固定方向逃,现在能跟着地面风向变,刮南风就往东飞,压根不会被吹回故障火箭旁边,安全性高到十万次发射才可能出 4 次意外。 这种时候没人敢马虎,从火箭自检到航天员登舱,每一步都卡着秒表来。 地面还有一堆 “眼睛” 盯着太空,光学望远镜能看清微米级的碎片,雷达能全天候追踪目标,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把这些数据拼起来,碎片在哪、往哪飞看得明明白白。 发射神舟 22 号前,这些设备会把航线扫一遍,避开所有风险点,绝不能让救援飞船重蹈覆辙。 天员那边也有保障,空间站里的补给够撑一阵子,航天服也能应对舱内失压等紧急情况,等救援飞船一到就能立马转移。 其实从神舟十三号开始,这套应急救援体系就磨合得差不多了。当年长征二号 F 遥十三火箭在发射场待了 5 个多月,照样能随时待命,现在的技术只会更成熟。 神舟 22 号看似是 “极端情况的选择”,实则是整个航天安全网络里的最后一道保险,每一个环节都提前想到了、做到了。 太空探索本来就没有百分百的安全,10 厘米的碎片撞过来是意外,但能立马拿出发射神舟 22 号的预案,说明咱们不是 “走一步看一步”。 从滚动备份的飞船火箭,到能算准风向的逃逸系统,再到 24 小时响应的发射场,每一环都扣得死死的。 真到了那一步,发射神舟 22 号不是无奈之举,而是早就备好的底气,目的就一个 —— 把航天员平平安安接回家。 现在大家等着消息就行,航天部门的人比谁都清楚该怎么做,这点不用犯愁。 参考资料:中国网《耽误航天员回家的“空间碎片”,危害到底有多大?》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巴斯历史集世界

巴斯历史集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