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荷兰政府突然“态度大转弯”,对外做出宣布。 就在一个月前,这场供应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1-10 17:42:54

11月7日,荷兰政府突然“态度大转弯”,对外做出宣布。 就在一个月前,这场供应链风波还闹得不可开交,如今荷兰一改此前的强硬立场,再次让全球汽车巨头松了口气,这场芯片拉锯战,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11月7号那天,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在cabinet会议上放了个重磅消息——荷兰政府打算先停掉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令,把这家企业的控制权还给中国的闻泰科技,另外还计划派人来中国磋商。   其实这场供应链的麻烦,早在9月30号就埋下了伏笔。当时荷兰政府特意翻出1952年冷战那时候的《货物供应法》,拿“经济安全”当借口,直接插手安世半导体的运营:不光冻了中资闻泰科技手里的股权,还停了中方派过去的CEO的职,甚至把股权交给第三方代管。   更要命的是,荷兰总部紧接着就断了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还说东莞工厂欠了10亿的款,一场明明是政治插手引发的产业危机,就这么摆到了台面上。   安世半导体这企业看着没台积电那么出名,可在行业里的分量一点不轻。它做的功率半导体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部件——不管是发动机控制还是安全系统,现在一辆汽车里平均得装上千颗芯片,这里面有不少就是安世产的,单说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它就占了40%的份额。   更关键的是,它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扎在中国,东莞和上海的工厂是主力,早就形成了“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的格局,不是随便能拆分的。   荷兰这边刚硬起来,很快就尝到了反噬的滋味。中方反应又快又准,10月4号,中国商务部直接表态,不让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芯片了,理由很明确:荷兰的做法“严重损害中方企业合法权益”。   安世中国区这边也马上表态,说跟荷兰总部撇清控制关系,还放话称手里的库存够用到2025年底——这一步既稳住了下游客户,也给后续谈判留了缓冲的余地。   最先感受到疼的是全球汽车行业。10月28号,本田就因为缺芯片,把墨西哥塞拉亚工厂给停了。那工厂一年能产20万辆车,专门给美国市场供HR-V运动SUV,一停工直接打乱了本田在北美的布局。   紧接着,日产汽车的首席绩效官纪尧姆・卡尔蒂耶公开预警,说公司手里的芯片库存顶多撑到11月第一周,而且供应链下游到底啥情况,根本没法控制。   连梅赛德斯-奔驰的CEO康松林都坦言,公司正在全世界找能替代的供应商,可局势怎么走,谁也说不准。   欧洲汽车业的焦虑更明显。大众、宝马、雷诺这些车企,本来就高度依赖安世的芯片,现在不光新车没法生产,连售后维修都要面临断供的风险。   10月29号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了声明,明明白白说有部分成员的装配线很快就要停工了——就算能找到替代供应商,要建够填补缺口的产能,最少也得几个月,可整个行业根本耗不起这点时间。   巴西政府的官员更直接,说要是危机一直拖下去,本国有些车企可能两三周内就得停产。   多重压力堆在一起,荷兰政府终于扛不住了,只能回头。最先压过来的压力是全球汽车行业一起施压:德国的博世、采埃孚这些大公司,都绕开荷兰的管制,直接找中方申请出口豁免;德国经济部没办法,只能公开说“担心供应链出问题,正在跟中国合作维护利益”。   另一重阻力来自荷兰自己的产业:自从ASML被逼着限制光刻机出口,荷兰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基本就停了,再加上安世半导体在荷兰本土有几千名员工,还有大量研发投入,政府要是不管不顾,本土产业的损失根本扛不住。   第三重就是中方反制的精准打击——2024年中荷双边贸易额有1100亿美元,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单半导体相关的贸易就占了近18%,现在僵局不光影响芯片,连农产品、机械制造这些领域都被波及了。   还有个更微妙的背景,就是大国博弈的风向变了。美国9月29号还发了出口管制的穿透性规则,把闻泰科技列进了管控名单,可没过多久又按下了暂停键。   美国这态度一软,荷兰再想硬撑就没了外部支撑。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在声明里也承认,已经收到了中美两国的通知,而且跟中方进行了有建设性的会谈。   不过荷兰这次也没把话说死,声明里用的是“暂停”干预令,不是“取消”,看得出来它既想缓和局势,又不想在美国面前显得太软弱。但即便这样,这个转变已经被当成芯片拉锯战的关键转折点,之前一直绷着神经的全球汽车巨头,总算能松口气了。   中方的回应还是一贯的理性又坚定。11月8号,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得很清楚,已经看到荷兰的表态了,但荷兰还没停止损害中方企业的合法权益,全球供应链乱成这样,源头和责任都在荷兰这边;同时也同意荷兰派人来中国磋商。   这番话把底线划得很明白:要谈可以,但得看实际行动,光靠嘴上说说可不行。

0 阅读:56
御史流芳悠久

御史流芳悠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