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委内瑞拉曾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被看作南美的金库,石油国有化本是争取自主发展的决定,却迎来一波连一波的制裁,美国先是资产被冻结,紧接着石油出口通道被切断。 油田还在,钱却进不了国库,经济像掉进黑洞。通货膨胀率蹿到天际,日常生活不可思议地变得困难,超市货架上不见商品,医院药品变成奢侈品,民众的生活一夜变色。 同样的画面在伊朗也上演,作为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伊朗不只被直接下场的制裁限制了生意,还被美国“升级版”一把锁住。 美国不仅自己说不买伊朗石油,还警告全球其他国家,谁敢伸手就得付出代价。 各国银行、公司宁愿避而远之,毕竟惹怒美国意味代价高昂。伊朗的出口锐减,国内涨价连连,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痛苦。 再看古巴,半个多世纪的封锁让这个加勒比海岛国撑起了世界最持久的经济困境之一,哪怕恢复外交,美方的限制依旧如影随形,国际组织一年一度的呼吁简直像是在对着墙喊话。 损失算下来,几代人的梦想都被压在了封锁的铁网下。 这一连串故事每一个都不像“新闻”,而更像是现实里的生存战。美国制裁并非摆摆姿态,而是真实地切断对方的经济血管,不分大小国家,只要有利益冲突就毫不犹豫。 土耳其这个北约盟友,因为买了一套俄罗斯防空系统也没能幸免,先进战机被叫停,国防工业被锁死,甚至国际贷款都被堵上门口。 一个本该是自己阵营的国家,突然间遭遇翻脸,经济压力随即涌现。 津巴布韦为土地改革付出的代价同样沉重,国民经济多年停滞,企业与国外合作难上加难,普通人找工作都得绕大圈。 不是只有政府和企业受苦,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直接受影响,联合国也只是不断发声而已,美国的政策却始终坚定不变。 面对制裁,有些国家选择折中,有些国家被迫低头,但有一点大家都明白:只要是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长期的困境。 反观与中国的摩擦,无论怎么闹,最多影响几项合作,钱少赚点,但国家运转不会被卡住,一边是生意,一边是生存,小国无不掂量再三。 小国的选择不是谁给好处就站哪边,而是看谁能让自己活下去。这种选择背后有着无奈,也有现实的考量。 受制于人不是每个国家的初衷,在这个盘根错节的国际格局里,他们要的只是平稳和未来,不希望成为制裁的牺牲品。 在美国制裁的阴影下,许多国家的日子都变得紧张而不安,他们不是不想独立,而是明白现实强权下如何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真实的国际关系并不只是利益交换所,更包含生存赛跑和风险评估。制裁能让世界看到谁掌握着主动权,也逼得小国必须步步为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