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改他为国民党定下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关系政

律便利小店 2025-11-07 16:48:42

11月5日,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一改他为国民党定下的“不统、不独、不武”两岸关系政策路线,调整为“台湾不拒绝统一,但只接受和平民主实现统一”。 其实骨子里没怎么变,还是绕着圈子讲老调。明面上说不排斥统一,实质上却是继续拖延和设置障碍。这种说法在当前的两岸局势下,反而让人看得更加清楚:有些人嘴上说和平,实则是在打太极。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马英九过去来大陆,走亲访友似的,场面铺得很大,说的也挺动听,“两岸一家亲”成了他的口头禅。可一回到台湾,立场立马转弯,说法又变得模糊不清。 这次“变调”,其实和他以前的“三不”说法没有本质区别。说白了,就是不想明确表态支持统一,但也不敢彻底站到“台独”那边,于是搞出个看似中立、实则模糊的说法,继续在模糊地带打转。 马英九曾经是国民党内被视为“比较温和”的代表人物,但这次他的发言再次暴露出,所谓的“温和”不过是立场不坚定。 他说要“和平民主地统一”,听起来挺美,其实问题就出在这个“民主”两个字上。统一是国家的主权问题,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不是哪个地区、哪个党派自己说了算。 说白了,这种说法就是把统一问题“地方化”、“内部化”,试图用“民主”来包装分裂的实质。放在国际上看,这种策略并不新鲜,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分裂。 很多就是打着“民主自决”的旗号干的事。今天马英九这么讲,和当年李登辉搞“特殊两国论”从逻辑上如出一辙,只是说法上更含蓄而已。 其实国民党这些年的表现也早就不让人意外了。从当年仓皇撤退到台湾,到后来靠美国撑腰勉强维持统治,再到如今逐步边缘化,国民党一直在“求稳”中失去了方向。 当初蒋经国推动开放党禁言禁,虽然是推动台湾政治多元的一步棋,但也为后来“台独”势力的崛起打开了大门。 到了马英九这一代,国民党已经不再是那个主张统一、强调中华民族大义的政党了,反倒在“蓝绿对抗”中越来越像是一个“调和者”,说得好听点是“务实”,说得不好听就是“摇摆”。 其实这次马英九的发言,背后也反映了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2024年民进党继续执政,主张“渐进式台独”,而国民党眼看选票节节败退。 也不敢再明确提出统一,否则就怕被扣上“亲中”帽子。于是他们就想出了个“和平统一”的说法,既不惹怒台湾选民,又能在大陆这边留个面子。 但问题是,两岸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哪个政党、哪个个人能设置条件去限制的。统一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马英九这一套“变调不变心”的说法,和当下国际上某些西方政客对中国的言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嘴上说要“合作”、“不脱钩”,实际行动上却在不断搞“小院高墙”。 设置各种技术和贸易壁垒。这种“两面派”手段,放在历史上也不新鲜。清末列强打着“门户开放”的旗号瓜分中国。 今天某些人又打着“和平民主”的幌子阻碍统一,套路虽然升级了,但本质没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马英九这些年频繁来大陆访问,看起来像是“架桥”的人。 但其实桥是架了一半,另一半却永远修不到岸上。他在大陆说“我们都是中国人”,回到台湾却又强调“中华民国”,这种“左右开弓”的操作。 反而让人对他的真实立场更加怀疑。他自己也清楚,两岸如果真要统一,必然触动台湾现有的政治结构,而他作为曾经的“执政者”。 不愿意丢掉那点既得利益,所以才总在“和平”这两个字上做文章。从这点看,他和李登辉的路径非常相似。李登辉当年靠国民党上位,最后却成了“台独教父”; 马英九虽然没有明说支持“台独”,但他在关键问题上总是模糊处理,实际上也是在变相拖延统一。这类人表面上讲的是“和平”,实质上是用“拖”来代替“统”,看似中立,实则消极。 现在两岸民众越来越清楚一个现实:统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统一的路径一定要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推动,而不是靠某个政党、某个地区说了算。 马英九的这番“新说法”,说到底只是“旧瓶装新酒”。在现实面前,这套说辞已经越来越站不住脚。毕竟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的犹豫就停下,国家统一也不是谁一句“我接受”就能决定的。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