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2022年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俄罗斯的核心诉求其实很明确——就是要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 局势变味儿是从欧美彻底下场之后开始的。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算过一笔账,从2022年到2025年6月,欧洲靠军工企业给乌克兰的援助就有351亿欧元,比美国还多44亿,单是德国一个国家就掏了50亿。 而且这些援助早不是清库存了,就拿2025年5到6月来说,欧洲给的105亿欧元军援里,有46亿都是新签的军工合同,挪威、比利时这些国家也一直在加码。 更关键的是,七国集团还搞了个“特别收入加速”机制,把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拿出来给乌克兰当钱用,已经到账的63亿欧元,等于是乌军能接着打的“血条”。 俄罗斯很快就明白过来,光阻止乌克兰进北约,已经扛不住眼前的威胁了,目标慢慢就往控制战略领土上偏。俄军一开始试着往基辅郊区推,没成功,之后就赶紧转方向去了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到2022年下半年就占了乌克兰两成土地,包括克里米亚、顿涅茨克大部分地方、整个卢甘斯克,还有扎波罗热、赫尔松的一部分。 这些地方连起来价值特别大:克里米亚的海军基地能卡住亚速海和黑海的出海口,顿巴斯的煤矿、钢铁厂能补俄罗斯能源工业的缺口,扎波罗热核电站能稳电力,赫尔松的农田还能当粮仓。 对这些地方的治理,更让俄罗斯的目标定死了。2022年夏天打下马里乌波尔之后,俄罗斯就开始管这块地了,让大家用卢布,还发俄罗斯护照,重建学校和媒体。到2025年的时候,天然气管道都铺好了,这些地方基本已经融进俄罗斯的体系里。 与此同时,俄军还在控制区修结实的工事,2025年7月在顿涅茨克拿下波克罗夫斯克周边小镇那事儿,看着是局部推进,其实是在攒力气巩固防线。普京6月说话的时候也没藏着,说这些控制区足够挡住北约东扩了。 随着冲突拖下去,俄罗斯更深层的目标也露出来了:想重新搞欧洲的秩序,还得打破西方的围堵。普京之前好几次想让俄罗斯融入欧洲,连加入北约都申请过,可全被拒绝了,最后他也看明白了,美欧根本不接受一个强的俄罗斯。 俄乌冲突就成了打破现有格局的抓手,俄罗斯在战场上稳扎稳打的同时,还在全球找盟友:伊朗给无人机,朝鲜给炮弹,跟中国、印度加深能源合作,现在印度已经是俄罗斯石油最大的买家,占了它出口的35%。这些合作绕开了西方的制裁,让俄罗斯靠卖能源的收入没因为制裁垮掉。 军事行动和全球战略还能串起来。2025年在白俄罗斯搞的Zapad-2025军演,俄军就借着当地的设施,测试自己往欧洲调动的能力,跟乌克兰战场上的战线能呼应上。 在联合国和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普京老说国际秩序不公平,批评西方搞单边主义,这些话不是瞎抱怨,是在为争取全球南方国家的支持铺路。 俄罗斯还靠瓦格纳集团在非洲、拉美扩影响力,用安全合作换资源,这事儿2021年就开始布局了,冲突之后推进得更快。 撤兵的代价太大,俄罗斯根本没法停。普京的核心团队心里门儿清,一旦撤军,已经融进俄罗斯体系的两成乌克兰土地就没了,之前投在军事上的钱和力气全白费,更要命的是北约会趁机把军事设施直接安到乌克兰境内。2025年俄军伤亡估计都超百万了,虽说代价大,但靠动员和盟友帮忙,还能撑住战场上的压力。 更关键的是,要是输了,俄罗斯就彻底成二流国家了,在欧洲地缘政治里连说话的份儿都没了,这是普京政府绝对不能接受的。 现在俄罗斯不撒手,早不是最开始只有一个目的了。从一开始防着北约东扩保安全,到后来占着战略要地拿实际好处,再到现在想打破西方的秩序搞全球博弈,俄罗斯的目标跟着战局一点一点加进来。 欧美越给乌克兰加码援助,俄罗斯就越要靠战场上的优势把已经拿到的好处攥紧,这种博弈形成了个死循环——接着打还有机会把成果稳住,一撤就全完了。这就是打了三年,俄军还在前线扛着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