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1-06 18:44:18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话听着够直白,也够坚定,一点没给外界留琢磨的余地。 只能说他从 1962 年拿美国国籍那天起,他的人生就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绑在了一起,这种绑定深入骨髓,自然说得出 “美国是世界希望” 的话。 1949 年 18 岁的他远赴美国求学,从哈佛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美国不仅给了他别处给不了的教育资源,更在他两次博士落榜的低谷期托了他一把。 1961 年德州仪器主动提出资助他读博,条件只是毕业后留任五年,这种 “雪中送炭” 让他在 1964 年拿下斯坦福电机系博士学位,彻底洗刷了此前的挫败感,而这份恩情背后是美国半导体产业黄金时代的底气。 那会儿美国军方采购占半导体产出的近一半,正靠着不计成本的投入催生技术革命,德州仪器作为集成电路的发明者之一,有的是资源培养核心人才。 从进入德州仪器那天起,他的人生轨迹就刻上了美国印记。27 岁时他接手 IBM 的棘手订单,硬生生把良率从 10% 做到 20%,一路从锗开发部门经理升到集团资深副总裁,成为美国大型公司最高管理层里的第一个华人。 这可不是简单的职场晋升,那是美国半导体产业从崛起走向垄断的年代,他亲历了仙童半导体开创平面工艺、英特尔发明 DRAM 的全过程,甚至参与主导了德州仪器的全球扩张,这种 “与强者同行” 的经历,让他对美国的制度和技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认同。 1962 年入籍时,他刚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与其说选择国籍,不如说选择了当时全球最顶级的产业生态 —— 毕竟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像美国这样给半导体人才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路径。 后来创办台积电,看似是回台湾创业,实则是把美国的产业模式和资源搬到了亚洲。他坚持台积电 “只做代工不搞设计” 的模式,本质上是复制了美国半导体产业 “分工细化” 的思路,而第一批订单就来自他的老东家德州仪器,英特尔更是在他技术落后两代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帮他打开全球市场。 台积电能成长为巨头,靠的从来不是孤立发展:技术上依赖美国主导的 EUV 联盟,ASML 的光刻机里近一半零部件是美国产的;设备上 40% 来自应用材料、泛林集团等美企;客户更是以美国公司为主。 2024 年台积电 75% 的营收来自北美,苹果一家就占了 25%,英伟达、高通这些巨头的先进制程订单几乎全被它包揽,全球 5nm 以下芯片代工份额它占了 95% 以上。 说白了,台积电就是美国半导体产业链上最关键的 “制造车间”,张忠谋作为车间创始人,自然要和产业链的 “总指挥部” 保持一致立场。 更现实的是,台积电的生存命脉早就被美国攥在手里。2020 年以来美国通过出口管制一步步卡紧技术脖子,台积电南京厂进口设备得靠特殊许可,向华为供应先进芯片的通道直接被切断。 作为交换,美国给了 66 亿美元补贴,逼着它在亚利桑那州建厂,投资从最初的 650 亿美元一路追加到 1650 亿美元,要建六座晶圆厂和研发中心。 即便美国工厂良率只有 60%,比台湾低 35%,成本还高出 20%,台积电也得咬牙推进 —— 毕竟美国掌握着 EDA 设计软件 85% 的市场份额,断了供应台积电连芯片图纸都画不出来。 张忠谋 2023 年接受采访时直言 “限制大陆芯片其毫无还手之力”,2025 年又配合台湾当局将 601 家大陆企业列入管制名单,这些举动与其说是立场表态,不如说是商业自保 —— 得罪美国,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业务可能直接停摆。 他 92 岁时还在强调 “我是美国人”,不过是一生经历的自然流露。从 18 岁到 90 多岁,他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远超其他地方,拿过美国媒体评的 “半导体业最有贡献人士”,入选过《时代周刊》全球最佳 CEO,甚至成了麻省理工的董事,这些荣誉都是美国社会给他的认可。 反观他的财富积累,2023 年 23 亿美元身家,本质上是依附美国半导体霸权赚来的红利 —— 要是没有美国在 90 年代打压日本半导体、推动全球化分工,台积电根本没机会成为代工巨头。 对他而言,美国不只是国籍所在,更是事业成功的 “孵化器”、资源供给的 “源头”,说美国是 “世界的希望”,其实是在说那个能让他从落榜博士变成行业教父的美国生态,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模板。 毕竟当一个人的所有荣光都与某个国家深度绑定,他的身份认同早已没了第二种可能。

0 阅读:66

评论列表

WanGFei

WanGFei

1
2025-11-06 20:17

原来一直是米国人,那美积电不奇怪了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