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向北风》里最戳心的,还得是刘达生那碗“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苦酒。这位梁川市市长的故事,哪是简单的“好人倒霉”四个字能说清的?那是一出让人拍桌子骂天、又忍不住抹眼泪的现实悲剧。 先说说刘达生这个人吧,搁现在就是群众口中的“硬核干部”。他平反后从工会副主席一路干到市长,靠的不是溜须拍马,是实打实的本事和良心。人家下乡调研五金厂,蹲在车间里跟工人聊生产瓶颈,拿小本本记下“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窄”这些实打实的问题,转头就拉着班子研究政策,硬是为乡镇企业闯出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群众夸他“说话在理、办事公道”,不是没道理。那时候多少干部捧着红头文件念稿子,他倒好,能掰开揉碎了给百姓讲“市场经济怎么闯”,连菜市场的老太太都说“刘市长说话,咱听得懂、信得过”。 可就是这样个清清爽爽的好干部,偏生掉进了“家宅不宁”的泥坑里。他闺女刘天瑶那叫一个“骄横二世祖”,仗着老爹的官位横着走,连准女婿乔正君都敢指手画脚。最要命的是他老婆,表面看是“贤内助”,实则是“坑夫专业户”。今儿个把丈夫带回家的机密文件往桌上一摊,明儿个又帮着乔正君“分析”材料里的门道,美其名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哪是过日子?分明是在丈夫的官帽边上“挖坑埋雷”。 乔正君这事儿更闹心。刘达生没少敲打他:“年轻人要学喻山,凭真本事吃饭,别整那些歪门邪道。”可这准女婿偏不领情,仗着“市长女婿”的招牌搞投机倒把,今天跟这个厂长“合作”,明天跟那个商人“走关系”,把刘达生叮嘱的“正道”忘得精光。更可气的是他丈母娘,非但不劝着,还帮着递材料、当参谋,生生把女婿往火坑里推。你说刘达生能不知道?他比谁都清醒,可架不住家里人天天“挖墙脚”,今天闺女闹着要“安排工作、调动工作、提拔重用”,明天老婆又唠叨“女婿不容易”,这日子过得比熬中药还苦。 最戳心的是,这悲剧还是“被动式”的。刘达生自己清清白白,没贪过一分钱,没伸手帮过女婿半分,可到头来呢?乔正君东窗事发那天,追查的人上门问话,刘达生只能拍着桌子叹气:“我管得了千家万户,管不了自己家啊!”这哪是“治家不严”四个字能概括的?那是“人在官场飘,家宅拖后腿”的无力感,是“想做好人,却被至亲拖进泥潭”的憋屈。 想想看,在那个“作风问题能定生死”的年代,刘达生这样的干部得背多少黑锅?就算他本人没伸手,可“家属违规”的帽子一扣,半辈子的清名就毁了。这哪是“晚节不保”?分明是“被亲人拉下马”的冤屈。他看着闺女越来越跋扈,老婆越来越糊涂,乔正君越走越歪,心里比刀割还疼。不是因为自己要倒台,是因为眼睁睁看着最亲的人往绝路上奔,却拽不回、拦不住。 所以说,刘达生才是全剧最“冤”的那个。他的悲剧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品行不好,是因为“家”这个本该温暖的港湾,变成了“拖后腿”的泥潭。这种“惨”,不是轰轰烈烈的死,是日复一日的折磨。—看着自己最想保护的人,亲手把他的好名声、他的前途、他的清白,一点点碾碎。这哪是悲剧?这是一面照见现实最痛的镜子,照出多少好干部“家宅不宁”的隐痛,照出多少“清官”背后的血泪账。 看完《依依向北风》,谁不叹一句“刘达生冤”?可再想想,这又何尝不是给咱们普通人提个醒: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可也不能不讲理;爱不是纵容的借口,可也不能太苛刻。刘达生的故事,最痛的不是他的“惨”,是他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要承担最沉的后果。这种“无妄之灾”,才最让人心疼,也最让人反思,好干部要护,好家风更要守,别让最亲的人,成了最狠的“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