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

史之春 2025-11-05 19:58:42

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那么,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瑞典就是第一个敢冲破意识形态束缚,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这份七十多年前的远见,为两国埋下了互信的种子。虽然中间有过波折,比如华为5G被禁、孔子学院关闭这些不痛快的事儿,但骨子里的合作基础一直没断。   这两年两国关系明显在往回找补,上个月瑞典外交大臣时隔16年再访北京,见面就明确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还夸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担当,等于给双边关系吃了定心丸。更实在的是合作层面,瑞典的环保技术、生物医药都是拿手好戏,咱们的数字经济和大市场刚好能接上。   你看雄安新区的“无废城市”建设,就用了斯德哥尔摩的智慧城市技术;沃尔沃把中国研发的电动车技术卖到全球,爱立信和华为还在5G标准上一起琢磨新东西,这种互补性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都有的。2024年两国贸易额快到190亿美元了,而且瑞典卖过来的大多是环境监测设备这类高价值产品,跟其他欧洲国家比,贸易结构都显得更“高端”。   还有个时间点特巧,这次免签的15个月刚好覆盖中瑞建交75周年,而且2026年瑞典还要当欧盟轮值主席国。这等于咱们提前递了橄榄枝,既给足了对方面子,也为以后通过瑞典跟欧盟谈绿色合作铺了路,算是一举两得的巧劲。说白了,免签不只是让瑞典人来华方便,更是给两国的科技、环保合作拆了“人员流动的墙”,企业高管出差不用再耗时间办签证,联合研发自然能快不少。   那回到大伙儿最关心的,这是不是说欧盟对中国免签就不远了?先给个实在话:算是往前挪了一步,但要说马上实现,还真没那么容易。   先看好的方面,现在欧盟27个成员国里,咱们已经对25个免签了,就剩捷克和立陶宛没跟上。捷克刚大选完,务实派上来了,说不定很快就有变化;立陶宛之前因为台湾问题把关系搞僵了,现在没捞着好处,态度说不定也会松动。   更关键的是经济账,欧洲这些年经济复苏慢,中国游客和商人能带来真金白银。就像新加坡去年对中国免签后,跟咱们的自贸协定都升级了,欧洲国家看着能不眼馋吗?瑞典这么一带头,那些靠旅游、靠对华贸易吃饭的欧盟国家,肯定会更积极地推动这事。   但难就难在欧盟内部不是“一言堂”。有些国家的右翼势力总拿所谓“价值观”说事儿,担心免签会带来非法滞留问题,其实都是没根据的顾虑。而且欧盟签证政策讲究“抱团”,就算大部分国家想对中国免签,只要有几个硬顶着不同意,也没法落地。毕竟每个国家情况不一样,有的靠对华出口吃饭,有的更在意政治姿态,想拧成一股绳不容易。   不过也不用太灰心,这次瑞典免签其实是给欧盟指了个方向:跟中国合作得务实。瑞典就是算明白了,跟中国搞好关系,能拿到绿色科技合作的红利,能让本国企业多赚钱,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比空喊口号强多了。要是其他欧盟国家都看到这份实惠,内部的反对声音自然会弱下去。   说到底,免签这事儿从来都是双向的,咱们先对瑞典亮明态度,既是认可两国的合作基础,也是给欧盟递了个信号:只要讲规矩、守合作,便利化的大门随时开着。   至于欧盟啥时候能整体对中国免签,可能还要等捷克、立陶宛这两个“尾巴”解决,更要等欧盟内部把经济利益和政治顾虑掰扯清楚。但有瑞典这个例子在前,至少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毕竟合作共赢的道理,不管哪个国家,心里都门儿清。

0 阅读:28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