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台湾专家:印度有两大问题无法解决   这话算是说到了点

史之春 2025-11-05 19:58:44

富士康为什么重回中国大陆?台湾专家:印度有两大问题无法解决   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富士康当初兴冲冲跑去印度建厂,本想借着当地的低成本和政策补贴扩大产能,结果栽在了两个绕不开的坎上,最后只能回头找中国大陆当“靠山”。这两大问题就像两块搬不动的大石头,直接堵死了印度快速承接高端制造的路,也让富士康的“印度梦”落了空。   先说说第一个让富士康头疼的问题——供应链根本跟不上趟,简单说就是“想造东西,零件却凑不齐”。咱们都知道,造手机可不是拧几个螺丝那么简单,从屏幕、芯片到摄像头模组,得有上百种精密零件配套。在中国大陆,比如深圳周边,上午缺个零件,下午供应商就能送上门,苹果187家顶级供应商里,超过150家都在大陆有工厂,这种“一小时产业圈”的便利,全球都难找。   可印度完全是另一回事,2024年的数据显示,当地手机零部件的本土化率才35%,连个像样的OLED面板厂都没有,大部分核心零件还得从中国、越南空运过去。就拿富士康印度工厂造iPhone来说,连手机外壳和显示屏模块都得靠进口,光运输成本和时间损耗就比在大陆高不少。   苹果本来想把销往美国的iPhone都放印度生产,结果因为零件供应老掉链子,产能一直上不去,2025年第三财季还因为这多花了9亿美元关税成本,富士康自然急得跳脚。   更要命的是第二个问题——工人的技术和管理实在跟不上高端制造的要求。可能有人觉得,组装手机不需要多高技能,其实不然,尤其是iPhonePro这种高端机型,对工艺精度要求特别高,稍微差一点就会影响品质。库克以前就说过,大陆工人的技能和专业度才是他们扎根的关键,不只是因为成本。   印度工人虽然多,但很多人没接触过精密制造,得靠大陆工程师手把手教。富士康为了赶产能,派了几百名大陆工程师去印度培训当地工人,可刚把基础流程教会,这些资深技术人员一撤走,生产效率立马就降下来。   有消息说,印度工厂的良率波动特别大,新机上市时根本没法保证量产速度,现在iPhone首发阶段的主力供应还得靠大陆工厂,印度只能等上市三六个月后才敢接订单。更麻烦的是,印度工人还存在出勤不稳定、技术“世袭”等问题,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熟手说走就走,工厂根本留不住人,这对讲究流水线效率的富士康来说,简直是致命伤。   其实富士康一开始也想在印度咬牙坚持,毕竟印度政府给了不少补贴,还承诺搞芯片和面板工厂配套。可现实太骨感,2022年他们跟印度企业合作建195亿美元的芯片厂,折腾一年多还是黄了,说到底就是印度缺技术、缺配套,连政府审批都拖拖拉拉。后来再搞显示驱动芯片工厂,也只能先从简单的封装测试做起,想建完整的制造工厂,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反观中国大陆,不仅有成熟的产业链,还有不断升级的技术能力,富士康在郑州、深圳的工厂早就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产线调试速度比印度快好几倍,这种效率差距可不是短期能弥补的。   眼看着印度的两大问题短期内解决不了,富士康只能把重心放回大陆。毕竟生意要的是稳当,在大陆建厂,零件能及时供上,工人一教就会,产能和品质都有保障,不用天天为供应链和工人的事发愁。   苹果也看得明白,虽然想搞供应链多元化,但真到了新机量产的关键时候,还得靠大陆的工厂撑场面。台湾专家说的没错,这两大问题就像印度制造业的“死穴”,不是靠补贴和口号就能解决的,而中国大陆刚好能补上这些短板,富士康重回大陆,说白了就是选了条踏实靠谱的路。   现在富士康不仅没缩减大陆产能,还在加码投资,毕竟谁都不想跟钱过不去。印度想承接高端制造,先得把产业链建起来,把工人技能提上去,否则再多企业过去,最后还是得回头找大陆的支持。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制造业的根基不是一朝一夕能扎下的,得有实实在在的配套和人才,光靠政策吸引是远远不够的。

0 阅读:112

猜你喜欢

史之春

史之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