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在中国有些看着特别大的项目,按普通生意的算法那就是彻底亏了,就说穿越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那段,每年要亏12个亿,还有芯片行业,好多企业烧了几百上千亿,财报上还是一片红。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事儿没人觉得是失败,反倒当成成功的里程碑,这背后藏着一本不一样的账本,不是算短期赚多少钱,而是看国家长远未来的 “战略资产负债表”。 普通账本里最值钱的是能摸到的资产和现金,可中国这本战略账本里,国家统一、老百姓过得好、技术上自己说了算这些 “看不见的资产”,才是真核心。 青藏铁路就是最好的例子,它的价值根本不在那点车票钱里,它把边疆和内地紧紧连在一起,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好处,比每年亏的12亿值钱多了,根本没法用数字算。 它还让大家更公平,沿线109个贫困县靠它脱了贫,西藏的货运成本直接降了六成,拉萨到那曲的人流动量涨了四倍,这些好处是花钱买不来的社会价值。 芯片行业也一样,一直亏是为了攥住 “技术主权”,这样将来竞争的时候,我们自己能说了算,不会被别人卡脖子,这本战略账本的投资逻辑也很特别:用确定的亏损,换未来的控制权和可能性。 这不是瞎赌,是有计划的投入,比如研究核聚变,这事儿周期长,能不能有回报都说不准,但中国还是把它当国家重点项目一直投钱,目标很清楚:要在未来的能源领域占个好位置。 华为也这么来,十年砸超一万亿在研发上,就是拿真金白银的 “投入亏空”,换技术领先,还有未来活下去的可能。 修青藏铁路的时候,还特意给藏羚羊留了三十三个迁徙通道,就为这多花了十五亿,这钱看着是额外掏的,其实是给生态这个长期资源买了份保障。 撑起这本账本的,是 “工程师思维”,跟美国那种 “律师主导” 的模式完全不一样,中国搞项目是像孙永福这样的工程师牵头。 面对冻土、缺氧这些难题,他们凭着三十多年攒下的 1200 多万个数据,背着氧气瓶在冰水里硬把问题解决了,这种务实劲儿,说到底就是为了把事儿建好。 再看美国,加州那条洛杉矶到旧金山的高铁折腾了十年,本想修六百公里,结果只修三十六公里就搁那儿烂尾了,还有纽黑文到纽约的火车,都一百年了,跑起来还是晃俩小时,这到底为啥? 因为美国的体系更看重流程、规则,还有保护现有的财富,他们每十万人里有400个律师,资本也更喜欢 “轻资产”,把工厂迁到国外,本土的工程师越来越少。 简单说,一个总想着 “怎么分蛋糕”,一个专注 “怎么把蛋糕做大”,所以把青藏铁路、芯片产业、核聚变这些项目放一块儿,就能看懂中国这本账本的逻辑。 用短期的财务亏损,攒下社会稳定、技术自主这些无形资产,而且是靠工程师那种 “建设未来” 的思路在推进。 这种模式真正厉害的不是敢砸钱,而是对 “价值” 和 “时间” 的理解不一样,它把现在的亏空当成将来能有战略收益的必经之路,这种长远的综合考虑,才是全球竞争里别人难复制的 “底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