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没住在豪宅里,她住的是清华园里一间有法律保障的终身居住权的房子——不是她的,但她能住到老。 清华园里有栋三层小楼叫 “归根居”,外面爬满了藤蔓,这房子产权是清华大学的,杨振宁在遗嘱里给了翁帆一个有法律效力的保障,她能在这住一辈子。 这份权利很实在,明确规定这房子不能卖、不能租、也不能留给别人,跟赚钱没关系,它不是什么贵重遗产,就是让翁帆能在这儿安稳过日子,不用为住处操心,这种心里踏实的感觉比一套豪华房子更重要。 有了这份安稳,翁帆能把心思都放在自己想做的事上,以前外界总拿她和杨振宁的年龄差说事儿,还猜她是图名利,但她没被这些闲话困住,心里清楚自己要什么,她的人生重点是自己做选择、自己打拼,不是靠别人。 她先在学术上做了很多事,她翻译过二十多本学术著作,2008年编译的《曙光集》,翻译得又准又有文采,业内都认可,快五十岁的时候,为了准确翻译一份手稿,她还重新学了法语。 2011年,35岁的翁帆考进清华大学,读的是建筑历史博士,跟物理学一点关系都没有,答辩的时候,她靠着看了大量外文原著做的笔记,把约翰・索恩的建筑理论讲得很清楚,应对提问也很从容。 后来她还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带队研究岭南传统民居,拿到了国家文物局的专项经费支持,除了自己做研究,她还帮着组织学术活动。 连续十年,她都负责筹办前沿科学国际论坛,从邀请嘉宾到设计会议流程,每一件事都亲自做,因为组织能力强,有人私下里叫她 “隐形副院长”,现在她还在弄一个数字档案馆项目,想把珍贵的学术资料整理好保存下来。 除了做学问之外,翁帆也让人看出来,不管是钱上还是心里都能自己立住,好多年前她就靠做笔译、口译挣的钱,在深圳单独买了套房,这说明她早有不用靠旁人的经济底子了。 她对 “财产” 的看法也不局限于自己用,她曾经和杨振宁一起给清华捐了近200万美元。 2024年她又从自己的钱里拿出500万,设了个青年物理学家奖项,专门鼓励那些能静下心来搞研究、愿意 “坐冷板凳” 的人,不是只看发表论文的数量。 从有一个安稳的住处开始,翁帆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属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也培养出独立丰富的精神世界。 她看着从容、眼神清澈,都是因为心里充实,她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婚姻里的 “附属品”,而是一直靠提升自己,最后把外界贴给她的那些刻板标签都撕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