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变脸”可真快!中美吉隆坡刚谈妥,美国又变脸,美财长通告全球,将继续针对中国!美财长贝森特强调,“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又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2025年10月25到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碰头磋商,美方由贝森特和贸易代表领队,中方是何立峰副总理带队。这次会谈主要是为了避免贸易战升级,焦点在关税、出口管制、稀土这些事儿上。之前,美国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加征高关税,中国这边10月9日公布了稀土出口管制新措施,作为回应。 会谈中,双方聊了美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关税、扩大贸易、出口管制等议题。结果,他们达成了一个初步框架:美国取消10%的芬太尼关税,延长24%对等关税暂停期,还暂停实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穿透性规则一年;中国这边同意推迟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并研究细化具体方案。中国还承诺每年从美国买2500万吨大豆,为期三年。这框架看起来是双方各让一步,缓和了点紧张氛围,避免了短期内大打出手。 会谈刚结束没几天,贝森特就对外放话,说美国不会改变针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这话一出,全球都注意到了。他强调,美国的出口管制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不会因为这次磋商就松动核心限制。贝森特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暂停的只是扩展规则,不是撤销现有管制。现有管制包括对700多家中国企业拉黑名单,限制高端芯片、半导体技术出口。这些措施从几年前就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影响到全球供应链。 贝森特这表态,释放的信号很清楚: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卡中国脖子的策略没变,只是暂时不加码而已。这跟吉隆坡达成的共识不冲突,但也显示出美国不想完全放手控制权。 美国这么干的底气,来自于他们觉得中国在高科技上发展太快。从5G到AI、航天到新能源,中国这些年进步有目共睹。美国坐不住了,就用出口管制当工具,试图拖慢中国步伐。但现实是,这种管制也伤到美国自己企业。像英伟达这些芯片公司,丢了中国大市场,股价波动大,企业界大佬们急得直跳脚,游说政府放松点。贝森特作为财长,知道这些压力,但政坛反华风气盛,他得平衡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全球产业链现在高度整合,美国想单方面卡脖子,越来越难玩转。欧洲国家嘴上附和美国,但实际掂量自家损失,不愿完全跟风。日本、荷兰这些在半导体设备上,也得考虑中国市场。贝森特的话,还透露出美国内部的分歧。有些经济学家和企业界人士觉得,跟中国死磕没好处,两败俱伤。但华盛顿那股势力强,推动管制措施层出不穷。从黑名单到实体清单穿透规则,美国的招数越来越细化。 贝森特强调管制不变,这信号也提醒中国,得继续专注自家发展。华为这些企业,被围堵几年后,还在5G和AI上突破,证明了自力更生的路子行得通。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广交朋友,这才是大国风范。美国要是老想着压别人,自己才能好过,那最后大家日子都难过。关税战这些年,美国自己也吃亏,通胀压力大,企业成本升。 贝森特这番话,还得放在更大背景下看。特朗普上台后,对华政策更激进,贝森特作为执行者,推动了不少措施。吉隆坡会谈前,美国刚出台出口管制新规,扩展到更多中国公司。会谈后,暂停扩展,但核心没动。这变脸快,反映出美国策略的灵活性:一边谈合作,一边留后手。信号是,美国不会轻易让出科技主导权,但也知道完全脱钩不现实。 中国这边,对稀土出口管制的调整,是战略选择。稀土是关键矿产,中国产量占全球大头,美国依赖度高。推迟实施一年,给双方缓冲时间,也显示中国不愿轻易升级对抗。贝森特的话,虽然强硬,但也承认了谈判的作用。全球经济复杂,大家本该携手,但美国总爱使绊子,最后可能自己栽跟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