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

趣史小研究 2025-10-21 20:51:47

淮海战役,杜聿明被重重围困,蒋介石2次派了飞机来接,可杜聿明却不肯上飞机,为何?其实里边大有玄机。 杜被派往淮海之前,蒋召见他,明示:此战,乃生死存亡之战。师生前途,也在此一战。杜临危受命,真是义无反顾。等到被围困之后,1948年12月19日起,连续10天风雪交加,大军饿肚子,吃起了马肉、草根和树皮。 打仗打到最后,拼的究竟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心士气?这事儿要是放在淮海战役的陈官庄,可能连杜聿明自己都答不上来。几十万大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天上是呼啸的炮弹,地上是没过膝盖的大学,肚子里是早已消化干净的树皮草根。就在这种绝境里,老蒋的飞机来了,还不止一次,就停在不远处,螺旋桨嗡嗡作响,仿佛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唯一机会。 可怪就怪在这里,作为最高指挥官的杜聿明,愣是摆摆手,不去。 这操作,别说我们今天看不懂,当时他手底下那些饿得眼冒金星的将军们,估计也是一头雾水。放着活路不走,图啥呢?难道真是忠臣不事二主,要为党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这里头的“玄机”,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 这事儿得从蒋介石的“关心”说起。老蒋先是发来电报,话说得那叫一个体贴:“你身体不好,我派飞机接你回南京养病。”听着是不是挺感动的?可杜聿明是谁,黄埔一期的老学生,跟了校长半辈子,这点套路他门儿清。名为接他治病,实则就是要他丢下几十万弟兄,独自逃命,把这口黑锅彻底背死。 他要是真走了,那以后在历史上,他杜聿明就是那个置几十万将士性命于不顾、独自溜之大吉的千古罪人。这名声,他背不起。 所以,他回电拒绝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老蒋的第二道命令就来了,不再提什么养病,直接命令他带兵突围,做最后一搏。你看,这才是真实目的。第一次的“关心”,不过是一块试探的石头,也是一块遮羞布。 但话说回来,当时真的有机会走吗?机会是有的。咱们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民党军里有款“逃跑神器”,叫L5联络机。这玩意儿是美国货,个头小,不起眼,但本事大。起飞只要60米,降落更是只需要20米,说白了,找块稍微平整点的麦地,它就能跟个大号蜻蜓一样起降。 蒋介石的很多“空投手谕”,就是靠这小飞机送进包围圈的。在陈官庄,就算运输机的大机场被炮火毁了,想用L5送走一两个人,在夜幕的掩护下,完全办得到。 机会就在眼前,但想抓住它,又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想走的人,可不止杜聿明一个。 就在杜聿明集团突围的前一晚,最后一架L5联絡机趁着夜色降落了。飞行员叫彭拔臣,他的任务是给杜聿明送来突围的最后书面命令,顺便接走70军的老将高吉人。这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把人性里最不堪的一面,全给抖落出来了。 高吉人刚准备登机,就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已经坐了个人——徐州“剿总”办公室主任郭一予。两人立马就吵了起来,一个说这是校长安排的位置,一个说军情紧急我必须走。争执声引来了更多想搭上这“末班车”的高级军官,场面瞬间失控。最后,郭一予干脆一屁股坐到驾驶位上,让飞行员彭拔臣坐在自己大腿上开飞机,这简直是闻所未闻。 彭拔臣眼看再拖下去谁也走不了,只能硬着头皮发动引擎。就在这时,徐州“剿总”的一个姓黄的上校科长,也不知道从哪儿冲了出来,挥着手想扒上飞机。结果人没上来,一只胳膊被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当场打断。更要命的是,他腰里缠着的一根金条,也被打了出去,不偏不倚,正好砸在飞机的引擎上。 引擎“噗”的一声,熄火了。紧接着,解放军一发炮弹过来,半边机翼飞上了天。 这下好了,谁都别争了,大家一块儿留下吧。这场闹剧,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末日下的众生相。贪生怕死,毫无秩序,为了一个逃命的机会,什么体面、什么官阶,全都不要了。 现在你再想想,杜聿明为什么不上飞机? 看到这番景象,他心里恐怕只剩下冰凉的绝望。他是一个传统的军人,有着近乎偏执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让他像郭一予他们那样,为了活命丑态百出地去争抢,他做不到。他是这几十万人的总司令,他要是第一个跑了,那这支部队的人心就彻底散了,会立刻崩溃,连最后的突围都组织不起来。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像个小角色一样,只顾自己。 再者,他身边还有个“定时炸弹”——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邱清泉这个人,打仗是把好手,但性格极其刚愎自用,是铁了心要跟解放军拼到底的。当时杜聿明集团里,就数他的兵团实力最完整。如果杜聿明敢提投降,或者自己想溜,邱清泉第一个就能带兵把他给缴了械。所以,杜聿明不仅是被解放军围着,也是被自己的猪队友和下属绑架着。 他这个总司令,当得憋屈,根本说了不算。 说到底,杜聿明最后的选择,是一种混杂着责任、荣誉、无奈和绝望的必然结果。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蒋介石的瞎指挥,早就把这盘棋下死了。从他被迫放弃从徐州南撤的计划,掉头去救那个根本救不出来的黄维兵团开始,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