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拜下风!中国为何大力发展塑料子弹,而欧美却都是黄铜子弹? 谁不想用黄铜啊?可咱们国情真不允许,全球铜矿储量摆那儿,咱们国家才占4%,还88%都是杂质多的小矿,提炼起来又费钱又费劲。 你可能觉得子弹才多大点铜?但架不住量实在大,咱每年要造20亿发子弹,更关键的是,现在铜早就不够用了。 一辆新能源车就得用83公斤铜,2023年咱国内新能源车都2041万辆了,再加上手机、空调、电网这些民生刚需,铜早就成了“香饽饽”,哪还有富余的往子弹上堆? 反观欧美,要么自家铜矿多,要么早年殖民攒下的资源渠道稳,买铜成本低,自然不愁黄铜供应,没必要冒险换新材料。 再说了,塑料子弹可不是“玩具弹”,咱搞的是实实在在的性能升级。 你见过士兵负重行军吗?边境那些崇山峻岭,背30公斤装备走几公里,每一斤重量都能压垮人。 黄铜子弹换塑料弹壳,重量能降20%还多,就拿小口径子弹说,原来10克一发,现在8克,同样带1吨子弹,咱能比用黄铜的多带2.5万发。 这可不是数字游戏,真到了战场上,子弹多一点,底气就足一分,胜算就大一分,西北训练基地的士兵都说,以前背弹匣像背水泥,现在换塑料子弹,多跑两个山头都不喘,这体能省下来就是战斗力啊。 有人担心塑料密封差、精度不够?早解决了。 咱用的不是普通塑料袋那种塑料,是湖南兵器搞的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温高压下能像黄铜一样微微膨胀,贴紧枪膛不漏气。 虽说连续射击时精度比黄铜差一丝,但杀伤力半分没减——弹头里藏着钨合金芯,打出去塑料壳破碎,合金芯照样能穿钢板。 去年广西靶场测试,塑料子弹一下就把5毫米松木板击个粉碎,动能跟黄铜弹差不了多少。 更妙的是这东西能调,换种材料配比就是警用低杀伤弹,反恐时打歹徒不伤人质,这灵活性是黄铜弹想都别想的。 还有个隐形好处,环保又省钱,咱每年都头疼塑料垃圾处理,现在好了,20亿发子弹能消化掉多少废塑料?而且塑料弹壳用完能回炉重造,不像黄铜弹壳要等几十年降解。 2024年光这一项就少了12万吨军需垃圾,相当于保住3400亩森林,这才是“变废为宝”的真本事。 成本就更不用说了,黄铜弹壳成本摆在那儿,咱塑料弹壳加上弹头、底火,一颗才三毛左右,一年消耗2亿发也就六千万军费,比欧美便宜多了,连加拿大都抢着买咱的子弹。 那欧美为啥不跟进?说白了是“路径依赖”太严重。 他们黄铜子弹的生产线跑了上百年,从采矿到造弹壳的上下游企业全绑在一起,换塑料弹意味着整条产业链要推倒重来,工人要失业,资本家得砸钱,哪有那么容易? 再说他们军队规模没咱大,子弹消耗量少,黄铜那点成本压力不算事儿,自然愿意守着“祖传手艺”。 但你看美国其实也在偷偷搞LSAT轻量化项目,本质就是学咱搞塑料子弹,只不过他们起步晚,还没赶上咱的进度。 咱搞塑料子弹,根本不是“退而求其次”,是主动换道超车,从当年的覆铜钢弹壳省铜,到现在塑料弹壳革新,每一步都是盯着资源安全和战场需求来的,铜能给新能源车、给芯片,这些是国计民生的根基,子弹不能跟老百姓抢资源。 而塑料子弹的轻量化、可循环、低成本,恰恰踩中了未来战争的节奏——现代战争拼的不只是武器精度,更是后勤效率和资源耐力,咱这步棋早就下在了前面。 现在再看那些说“塑料子弹是玩具”的论调,真挺可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来求购了,北欧用它当环保狩猎弹,中东油田用它防爆炸,这要是不行,能有这么多国家抢着要? 一颗小小的塑料子弹,藏着的是咱“缺啥补啥、变废为宝”的智慧,更是军工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欧美守着黄铜当宝贝,咱早就靠着塑料子弹打开了新世界,这哪是“甘拜下风”,分明是咱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表示,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
【10评论】【5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