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还是发生了!”17日报道,河南郑州一老人收破烂时,捡了2瓶没有包装的液体,打开后还能闻到酒味,老人以为是白酒,就喝了半斤多,结果人很快晕了过去!送往医院后,医生发现那是酒精型的防冻液,由于国内没有特效药,只能通过注射白酒解毒。 在河南郑州,一位68岁的收废品老人遇到了让他以为是“天降横财”的东西。路边静卧着两瓶无包装的透明液体,我好奇打开,刹那间,一股浓郁且熟悉的酒味,如灵动的精灵般扑鼻而至,瞬间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老人想都没想,觉得捡到宝了,高高兴兴地带回了家。 他把这份“意外之喜”融入亲手酿制的枇杷酒中,而后美滋滋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这一番豪饮,竟超过了半斤佳酿。可谁也没想到,这几口“美酒”,竟差点成了他的催命符。 几个小时后,老人开始恶心呕吐、头晕目眩,最后竟陷入了昏迷,怎么也叫不醒。家人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醉酒,但看他完全失去意识,这才慌了神,赶紧送往医院。 诊断结果揭晓,众人不禁倒抽一口冷气。那结果如重锤般令人心惊——竟是严重的甲醇与乙二醇混合中毒。原来,老人捡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白酒,而是伪装成“增香酒”的汽车防冻液!这种液体无色透明,还略带甜味,迷惑性极强。 这东西进入人体后,简直就是一场缓慢引爆的化学炸弹。甲醇会迅速转化为剧毒的甲醛和甲酸,直击大脑和视神经;而乙二醇则会代谢成草酸,疯狂破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甚至能让血液变得像胶冻一样凝固。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不到一杯的量就足以致命。 抢救迫在眉睫,可一个难题摆在了医生面前:特效解毒药“甲吡唑”国内尚未上市,根本没处去买。怎么办?医生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毒攻毒,用白酒来解毒! 他们利用鼻饲管,每日为老人泵入约一斤50度的高度烈酒。这一行为看似荒诞,却可能反映出他们对老人健康的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乍听之下,此事仿若天方夜谭,荒诞不经。然而,其背后实则蕴含着严谨缜密的科学原理,绝非无稽之谈。 白酒的主要成分乃是乙醇,而防冻液中含有的甲醇、乙二醇,在人体之内,皆需同一种代谢酶对其进行“分解”。 大量乙醇涌入体内,就像是强势地“插队”,把这种代谢酶给霸占了。如此一来,具有致命性的防冻液成分便难以迅速转化为毒性更为强烈的物质,有效避免了毒性升级带来的更大危害。这个操作的核心,就是为后续的血液净化争取宝贵的“窗口期”。 这并非医生们在乱用“土方子”,规范操作其实是使用医用乙醇注射液,但在紧急情况下,白酒成了现实中最可行的选择。这一招“缓兵之计”配合血液透析,总算把老人从死亡线上暂时拉了回来。 尽管老人的生命体征渐趋平稳,然而医生对其未来仍难持乐观态度。当前状况虽有缓和之象,可后续潜藏风险犹多,前景依旧不容乐观。 甲醇对人体视神经的损害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受其侵害,他极有可能陷入永久失明的黑暗深渊,亦或是遭受视力严重受损的残酷现实。 同时,他的肾脏也可能遭受重创,未来或许需要长期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甚至还会有智力减退的风险。 这样的悲剧,绝非个例。湖北曾有一名男子误服200毫升防冻液,靠着灌下四瓶白酒的“乙醇疗法”捡回一命;但不幸的是,河南驻马店一位老人因饮用量太大,送医时血液都已凝固,最终回天乏术。 这些事件宛如警钟,声声在耳,时刻提醒着我们:危险化学品并非远在天边的抽象概念,它就潜藏于生活,与我们的距离近得超乎想象。 家里的防冻液、玻璃水、清洁剂,一定要放在老人和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并且绝对、绝对不要用饮料瓶分装!如果非要分装,也必须贴上醒目的、谁都看得懂的标签。 更重要的是,对于来路不明的东西,尤其是液体,绝不能单凭气味和外观就下判断。而那些随意丢弃废旧防冻液的人,更是在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个致命的陷阱。 或许,生产厂家也该考虑在这些工业品中添加苦味剂或刺目的颜色,增加一道安全防线。 信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10月17日,河南郑州(发布)67岁大爷收废品捡到两瓶“酒”,闻着有酒味,喝了300ml昏迷住进ICU。确诊喝的防冻液,乙二醇喝甲醇混合中毒。医生:20毫升就能致命,现在靠白酒解毒,可能会失明、智力障碍、肾衰竭——2025-10-17 18:53
2025年10月17日,郑州68岁赵老汉收废品时,捡到两瓶无标签透明液体,闻有酒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