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谢晋元的遗孀向陈毅要了一个房子,陈毅就把吴淞路466号送给她,几天后,有人举报:她带了七八个年轻男人住进去,行为很可疑。 1949年,上海风云初定。一封举报信悄然现身,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石子,被送至市长陈毅的办公桌上,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起了未知的涟漪。 信中内容简短却扎眼:抗日英雄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刚从政府手里分到吴淞路466号的房子没几天,就带了七八个年轻力壮的男人住了进去,行迹相当可疑。 听到“行为可疑”这几个字,陈毅的眉头锁了起来。谢晋元是谁?那是率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名震中外的铁血团长。 他的家人怎会与“可疑”二字沾边?他没有立刻下令彻查,而是压下了火气,只让秘书先去悄悄摸摸情况,并特意交代:“别惊动人家,先看看那些年轻人到底是什么人。” 秘书很快就到了吴淞路466号,他没进门,隔着院墙就听见了里面传出的阵阵读书声。这让他有些意外。 他扒着墙缝向里望去,院子里的情景让他愣住了:一位妇人正坐在石凳上缝补衣服,几个年轻人则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的,竟然是谢晋元团长当年的抗日日记。 这些年轻人,正是当年跟随谢晋元浴血奋战的旧部,是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战士。 战火平息,他们却失去了依靠,有的带了一身伤残,有的早已家破人亡,只能在上海街头流浪。凌维诚看着心疼,就把他们都接到了这个新家。 当陈毅听完秘书一五一十的汇报,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眼眶都热了。他当机立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认定唯有亲自前往一探究竟,才能解开萦绕心头的谜团。 于是,他即刻准备动身。当他踏进那个小院时,看到凌维诚正细心地为一个断了胳膊的老兵缝补衣衫,画面朴素却震撼人心。 见到市长亲临,凌维诚有些手足无措地站起来:“陈司令,给您添麻烦了,这些都是老谢的兄弟,我实在不忍心看他们没个着落……” 事实上,这并非凌维诚首次为这群老兵四处奔走。他心怀热忱,于往昔便已踏上为老兵们排忧解难、争取权益之路,此番亦延续着这份坚守。 早在几年前,她就曾向国民党政府求助。那时,蒋介石和宋美龄曾亲口向她许诺,绝不会忘记谢晋元的功绩,一定会照顾好他的家人。 可当凌维诚带着这群落魄的英雄们前去求助时,得到的回复却是“经费不足”,甚至有人暗示,如果这些老兵愿意参加内战,就能给个一官半职。这番话,寒透了抗日英雄的心。 身处无奈之境,凌维诚虽面临重重逼迫,却未曾有过丝毫放弃的念头。他以坚韧之姿,于困境中坚守,展现出不屈的意志。 这位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上海千金,丈夫牺牲后,在广东独自耕田养活一家八口。回到上海,她更是自己登报寻找丈夫的旧部,创办“孤军工业服务社”,带着这群伤残的汉子们生产自救。 她对他们说:“你们的团长不在了,我这个团长夫人会承担起责任!”她写信给陈毅请求一个住处,已经是她能想到的最后一步。 看着眼前的一切,听着凌维诚质朴的话语,陈毅连连摆手。他紧紧握住那位独臂老兵的手,郑重地说:“你们是国家的功臣,是抗日的英雄,怎么能算麻烦?” 他转身对工作人员下令:“以后,这个院子所有的开销都由政府来承担!再给这些老英雄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听到这番话,一直坚强的凌维诚,眼泪终于决堤。后来有人问陈毅,当初为何如此谨慎处理一封举报信。陈毅说:“谢晋元烈士用生命守护这个国家,我们怎么能仅凭一句话就去怀疑他的家人? 待人处事,要讲情理,更要记得英雄的好。” 吴淞路466号,从此成了一个温暖的港湾,凌维诚带着这群老兵,在这里整理英雄的遗物与事迹,将那份不屈的精神,永远地传了下去。 参考资料:母亲凌维诚:从上海小姐到谢晋元夫人《档案春秋》
1957年李克农病重,对周总理说:此人是国家安全工作最佳后继人选!1957年
【1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