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美国高速的“免费”根本不是真的不花钱,中国的“亏空”也不是因为大家交的钱不够,核心是两国修路、养路的“钱路子”和“家底”完全不一样。 美国高速的“免费”只是表象,其实美国是把过路费换成了“隐性收费”,藏在加油的钱里。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立了规矩,开车人加的汽油里要交一笔专门的税,轮胎、汽车零件这些也得交税,这些钱全放进一个“高速公路信托基金”里,专门用来修路、养路。1950年的时候美国就有4000万辆汽车,这么多车加油交税,基金里的钱自然源源不断。比如你加一百块钱油,可能有十几块是公路税,跑的路越多、加的油越多,交的钱就越多,比设卡收费还省事公平。 而且美国高速早就建得差不多了,10万公里的高速里收费的不到十分之一,主要集中在纽约、佛罗里达这些人多的地方,大部分路段早就收回建设成本了,日常只需要花点养护费,基金里的钱花不完自然就有结余,看着就像“盈利”了。 再看中国的情况,亏空的根子其实是“贷款修路”的模式和爆发式的建设速度。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家想修高速但没钱,就想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法子,找银行借钱修,建好后收过路费还账。 这招确实管用,中国高速从几乎没有,一下冲到现在的17万公里,世界第一。但问题也跟着来,修路的成本涨得太快了,2008年东部某省修高速每公里才1.3亿,到2010年就快涨到3亿了。征地拆迁要花钱,钢筋水泥要花钱,山区架桥、高原挖隧道更是烧钱,一条高速修下来,光贷款利息就是笔巨款。 有专家算过,要是一公里高速造价1亿,每年光还利息就得650万,加上养护、人工、设备这些费用,每天每公里得收近2万块过路费才能保本,换算成小车的话,每天得有4万多辆车经过才行。可很多中西部的高速,修在偏远地区,一天可能就几百辆车,连利息都不够还,更别说赚钱了。 更关键的是,中国高速的“公益性”比赚钱看得重。美国高速主要修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带,哪里车多修哪里,肯定不亏。但中国不一样,哪怕是西部山区、边疆地区,再偏也得修高速,这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方便老百姓出行,甚至是国家战略需要。比如西藏的高速,很多路段海拔高、气候恶劣,修起来成本比平原高好几倍,车流量又小,明摆着是亏本的,但必须得修。 这些亏本的路段,只能靠东部车流量大的高速收的钱来补贴,可补贴来补贴去,还是填不上窟窿。而且中国还有节假日高速免费的政策,每年春节、国庆这些时候,全国高速都不收钱,这期间光少赚的收入就是个大数目,成本却一点没减,亏空自然越来越大。 有人可能会问,咱们加油也交燃油税啊,这钱不能用来养高速吗?其实咱们的燃油税确实有一部分用来养路,但主要是给二级公路和农村公路的,高速的建设和还贷主要还是靠通行费。美国的燃油税几乎全用在公路上,而且他们汽车多,收的税也多,1980年就有390多亿美元的公路资金,足够覆盖成本了。咱们的燃油税虽然也收,但要养的路太多,高速这块还是得靠自己“造血”,可很多路段根本“造血”不足。 还有运营成本的差异,中国高速里程太长,养护、管理的开销也大。17万公里的高速,每天都要有人巡逻、修路面、维护收费站设备,这些都是持续的开销。美国高速里程比咱们少,而且很多是几十年前建的,设施相对成熟,维护成本反而低一些。加上美国高速沿线的服务区、广告牌这些商业化做得早,能额外赚点钱,进一步填补了成本。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美国高速的“免费盈利”是靠燃油税这个“隐形钱包”撑着,而且路网成熟、只挑赚钱的地方修;中国高速的“收费亏空”是因为前期贷款太多、建设成本高,还得兼顾偏远地区的公益性,很多路段压根赚不到钱。 这不是14亿人养不起高速,而是咱们用几十年时间干了别人上百年的事,前期投入的成本和债务需要时间消化。等那些贷款慢慢还完,车流量再涨涨,亏空的情况肯定会慢慢好转,毕竟这些高速给大家出行、给国家发展带来的好处,可比那点亏空重要的
“你不是玩家,你只是美国体系里的一个附庸。”这话要多扎心有多扎心。更绝的是,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