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女知青邵红梅返京,还带回一个4岁的男孩,谁知母亲却指着她大骂不知廉耻,邵红梅抱着孩子说:“妈,他是我恩人的儿子,我必须养!” 故事要从1969年讲起,那一年,北京姑娘邵红梅响应号召,去往了黄土高原上的陕西赵家沟。 对于城里来的文化青年,艰苦的农村生活是个巨大的考验。 村干部很照顾她,便把她和另一个女知青王艳,安排住进了村民赵砚田和闫玉兰夫妇的家里。 赵砚田夫妇是地道的庄稼人,骨子里透着淳朴与善良。 他们知道知青们吃不了苦,便把邵红梅她们当成亲妹妹一样照顾。 每次出工回来,嫂子闫玉兰总会端上热腾腾的饭菜。 大哥赵砚田担心她们住的窑洞不安全,还特意费心给窑洞装上了防护栏,防止野兽闯入。 这份恩情,邵红梅和王艳牢牢记在了心里,她们与这对夫妇的感情,早已胜似亲人。 几年后,闫玉兰怀孕了,邵红梅由衷地为这位善良的嫂子感到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闫玉兰在生产时遭遇难产,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拼尽全力生下儿子后,她便撒手人寰。 为了纪念妻子,悲痛的赵砚田让邵红梅给孩子取个名字,思虑再三后,孩子得名“赵玉刚”。 从那以后,赵砚田白天外出干活养家,邵红梅便和王艳一同担起了照顾玉刚的责任,孩子和她们格外亲近。 可命运的打击,并未就此停止。 1976年,赵家沟突降特大暴雨,洪水冲垮了村里的粮仓。 在抢救粮食时,粮仓突然坍塌,千钧一发之际,赵砚田一把推开了身边的邵红梅,自己却被永远地埋在了废墟之下。 当邵红梅从昏迷中醒来,得知恩人大哥为救自己而死,悲痛欲绝。 这对夫妇,一个给了她亲人般的温暖,一个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这份天大的恩情,该如何报答? 看着年仅4岁的孤儿赵玉刚,邵红梅下了一个决心:带他回北京,把他当亲儿子抚养成人。 村里人都劝她,一个还没出嫁的大姑娘,带个孩子回去,这辈子就毁了。 但邵红梅心意已决,在她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一条性命的偿还。 于是,便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当邵红梅的母亲听完女儿哭着讲完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后,震惊了,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她这才明白,如果没有赵砚田的舍命相救,她今天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女儿了。 老人擦了擦眼泪,看着外孙赵玉刚,对女儿说:“咱们家要一起把这孩子养大,不能忘了赵家的救命之恩!” 对邵红梅来说,这个决定或许承载了一生的重量,但对一个善良的人而言,这又是唯一的心安。 【消息源自:《46年前,那个承诺将4岁孤儿当亲儿子养的未婚女知青,如今怎样了》2023-05-18 西部文明播报】
1976年,女知青邵红梅返京,还带回一个4岁的男孩,谁知母亲却指着她大骂不知廉耻
自由的吹海风
2025-10-09 06:33:2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