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这次捅马蜂窝了!法国海军扣押俄罗斯油轮。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法国方面称,所谓隶属俄罗斯“影子舰队”的油轮“博拉卡伊”号,遭到了法国海军扣押。 法国海军在公海扣押俄罗斯"影子舰队"油轮"博拉卡伊"号的行为,本质上是将欧盟单边制裁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危险尝试,这种打着"维护制裁"旗号的公海拦截,早已突破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的公海自由原则底线。 从法律层面看,法国的行动既缺乏国际法依据,也违背了海事管辖的基本准则,更可能引发全球航运秩序的连锁动荡。 首先要明确的是,公海不是任何国家的"后花园"。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任何国家不得主张对公海的主权或行使排他性管辖权。 法国海军在公海直接扣押第三国船只,这与海盗行为的本质区别仅在于执行者的身份不同。 欧盟第15轮对俄制裁虽然将52艘第三国船只列入禁入欧盟港口名单,但这些单边制裁措施根本不具备国际法效力,更不能成为在公海拦截非欧盟成员国船只的法律依据。 就像邻居之间的争吵不能跑到大街上拦路搜查陌生人一样,欧盟内部的制裁决议无权在公海这个"国际大马路"上实施强制措施。 再看所谓的"扣船理由",更是站不住脚。法国声称油轮涉及规避石油制裁和与无人机事件有关,但这两个理由都缺乏基本的法律和事实支撑。 "影子舰队"的油轮大多悬挂巴拿马、利比里亚等第三国国旗,根据船旗国管辖原则,这些船只的管辖权属于注册国,法国无权越俎代庖。 至于无人机事件的指控,目前没有任何公开证据表明俄罗斯油轮参与了相关行动,欧洲国家和乌克兰当局的猜测不能替代法律证据。 这种仅凭怀疑就动用军事力量扣押民用船只的做法,比海盗行为更具破坏性——海盗尚且只图财,而法国的行动直接破坏了全球航运依赖的法律秩序。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艘油轮的实际贸易背景。"博拉卡伊"号运输的是印度采购的75万桶俄罗斯石油,目的地是印度瓦迪纳尔港。这意味着法国的扣押行为不仅侵犯了俄罗斯的权益,还直接损害了印度的合法贸易利益。 2022年印度曾因燃油费纠纷扣押俄罗斯货轮,当时俄方立即提出严正交涉;如今面对本国采购的石油被截留,印度不可能坐视不理。 果不其然,印度外交部已经表示"严重关切",这种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制裁扩张,只会让越来越多国家对欧盟的单边行动产生警惕,进而削弱西方制裁联盟的凝聚力。 从现实层面看,法国的行动也暴露了其逻辑上的致命漏洞。如果按照法国的"制裁至上"逻辑,各国都可以援引本国或区域组织的制裁措施在公海拦截船只,那么全球航运体系将瞬间崩塌。 今天法国可以因欧盟制裁扣押俄罗斯油轮,明天俄罗斯就可以援引反制措施拦截法国商船,后天其他国家也能依葫芦画瓢。 这种"丛林法则"一旦在公海盛行,最终受损的将是所有依赖海上贸易的国家。数据显示,全球90%的贸易通过海运完成,其中相当一部分需要经过公海,法国的行为无疑是在全球贸易的命脉上划刀子。 至于俄罗斯的反制能力,绝不是简单的"海军实力不如法国"就能概括的。俄罗斯虽然在水面舰艇规模上不及法国,但拥有强大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和广泛的能源影响力。 法国扣押油轮的第二天,俄罗斯已经宣布将加强对欧盟国家船只的"安全检查",这实质上是对等反制的开始。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掌握着欧洲的能源命脉,冬季即将来临,欧盟国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依然存在。法国的激进行动不仅不能震慑俄罗斯,反而可能促使俄罗斯进一步收紧能源供应,让本就面临能源危机的欧洲雪上加霜。 回顾历史,公海自由原则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航运的基石,正是因为它超越了单边制裁和地缘政治的考量。 1952年《扣船公约》虽然允许各国在特定海事请求下扣押船只,但明确限定了管辖范围和程序,法国的行动连这种区域性公约的要求都未能满足。 国际社会之所以普遍反对公海单边拦截,就是因为这种行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今天你可以用"制裁"当借口,明天他就可以用"国家安全"做理由,最终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船只在公海安全航行。 法国或许认为扣押一艘油轮能彰显其对俄强硬立场,但这种短视行为正在付出沉重代价。 不仅俄罗斯的反制已经在路上,印度等第三方国家的不满情绪也在升温,就连欧盟内部也出现了反对声音,德国等国担心此举会加剧能源价格波动和地区紧张局势。 事实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用单边强制措施解决国际争端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俄罗斯保不住委内瑞拉,委真倒台,俄罗斯会失去一切朋友?但中国在经济上损失也够大?
【113评论】【136点赞】